窟
窟相关字典
窟[kū]字在结尾的词语
- 酒窟[jiǔ kū]藏酒﹑饮酒的地方。 
- 大足石窟[dà zú shí kū]在四川大足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山区﹐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十九处。除佛教和道教造像外﹐也有道﹑佛﹑儒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密宗造像所占比例最大。 
- 山水窟[shān shuǐ kū]风景佳胜之处。 
- 云冈石窟[yún gāng shí kū]在山西省大同市西北武周山南麓。始建于北魏,现存洞窟五十三个,东西绵延长1千米,有大小佛像五万一千余尊,最大的三世佛高达17米。与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富窟[fù kū]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王元寳,都中巨豪也。常以金银迭为屋,壁上以红泥泥之。于宅中置一礼贤堂,以沉檀为轩槛,以碔砆甃地面,以锦文石为柱础。又以铜线穿钱,甃于后园花径中,贵其泥雨不滑也。四方宾客,所至如归。时人呼为‘王家富窟’。”后因称豪门华贵的住宅为“富窟”。 
- 奥窟[ào kū]幽深的洞穴。 
- 玉窟[yù kū]喻月宫。 
- 龙窟[lóng kū]即龙宫。 
- 盗窟[dào kū]犹盗巢。 
- 神仙窟[shén xiān kū]神仙居外。亦用以比喻隐居处或逍遥自在的住所。 
- 巢窟[cháo kū]1.虫鸟兽类栖身之处。 2.敌人或盗贼盘踞之地。 栖居或藏身洞穴 
- 匪窟[fěi kū]盗匪盘踞的地方。 
- 云窟[yún kū]高山上的岩洞。 
- 石窟[shí kū]1.依山岩凿成的石室。亦泛指石洞。 2.一种就着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著名的有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 
- 平民窟[píng mín kū]指贫苦人民聚居的地方。叶紫《杨七公公过年》:“突然:--一阵巨大的旋涡风,把一大半数平民窟的草棚和船屋子的篷盖,统统都刮得无影无踪了!”郭沫若《万引》:“他拣着侧巷走去,拣着平民窟的通道走去。” 
- 隆窟[lóng kū]见“隆崛”。 
- 理窟[lǐ kū]1.义理的渊薮。谓富于才学。 2.指义理的奥秘。 
- 豺虎窟[chái hǔ kū]比喻恶人聚集的处所。 
- 龙门石窟[lóng mén shí kū]在河南省洛阳市南伊河两岸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前后,延续至唐代。以唐代开元以前最多。现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二个、佛龛七百八十五个、造像十万尊。主要洞窟有潜溪寺、宾阳三洞、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看经寺等,尤以奉先寺卢舍那佛(高17.14米)最著名。与大同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魔窟[mó kū]魔鬼的洞穴。喻恶势力麇集处。 妖魔鬼怪的老窝,比喻邪恶势力盘踞之处 
- 眢窟[yuān kū]无水的山洞。 
- 营窟[yíng kū]1.上古时掘地或累土而成的住所。一说是相连的洞穴。 2.营造洞穴。 3.比喻经营藏身避患之地。 4.营地。 
- 岩窟[yán kū]山洞。 
- 禅窟[chán kū]即禅师窟。 
- 情窟[qíng kū]情欲的魔窟。 
- 冰窟[bīng kū]河流﹑湖泊冰面上的洞。 浮冰块里的一个开口空间 
- 贼窟[zéi kū]盗贼的巢穴。 
- 羽窟[yǔ kū]羽渊之窟。 
- 日窟[rì kū]日所居之处。 
- 兔窟[tù kū]1.兔子的巢穴。亦喻隐居之地。 2.“狡兔三窟”之省。比喻藏身之处甚多,避祸有术。 3.指明月。 
- 黑塔窟[hēi tǎ kū]昏暗貌。 
- 嵌窟[qiàn kū]山洞,洞穴。 
- 三窟[sān kū]三个洞穴。《战国策.齐策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后以喻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 
- 禅师窟[chán shī kū]禅门;僧人聚集习禅之所。 
- 地窟[dì kū]1.在地下挖掘的洞穴。 2.谓大地的低洼之处。 
- 月窟[yuè kū]1.亦作“月”。 2.传说月的归宿处。 3.泛指边远之地。 4.月宫;月亮。 
- 艳窟[yàn kū]旧时指暗娼住所或妓院。 
- 蛟窟[jiāo kū]龙宫。借指大海。 
- 离宫别窟[lí gōng bié kū]见“离宫别馆”。 
- 榆林窟[yú lín kū]我国著名石窟之一。又名万佛峡。在甘肃安西西南七十五公里的山谷中。洞窟凿在山谷东西两侧,东崖三十窟,西崖十一窟。最早的可能开于唐以前,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续有建造。现存壁画和塑像中,多为唐宋作品,也有不少西夏和元代作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黾窟[miǎn kū]蛙洞。 
- 敦煌石窟[dūn huáng shí kū]中国著名石窟。包括古代隶属敦煌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和水峡口小千佛洞等四区。一般指莫高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甘肃省是我国著名的石窟。包括古代隶属敦煌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和水峡口小千佛洞四窟。现存最早的窟是十六国北凉开凿的,以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继开凿,现存有 492 个窟 
- 蟾窟[chán kū]犹蟾宫。 
- 饮马窟[yìn mǎ kū]古乐府有《饮马长城窟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宋郭茂倩题解:“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后世文人常拟作,诗中大都描述边境寒冷荒凉﹑征戍之苦。因以“饮马窟”比喻边境地区或北方寒冷荒凉及战火频仍之处。 
- 鹫窟[jiù kū]鹫山石窟,相传鹫山未至顶三里,有石窟南向,为释加牟尼坐禅之处。 
- 窠窟[kē kū]动物栖身之所。喻指事业。 
- 佛窟[fó kū]佛寺的一种。即石窟寺。就山壁开凿而成,窟内雕有佛像及宣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故事的壁画等。我国著名的佛窟有敦煌﹑龙门﹑云岗等。 
- 贫民窟[pín mín kū]旧指城市中贫民聚居的地段。因房舍简陋如窟穴,故称。 指城市中穷人聚居的地方 
- 私窟[sī kū]个人安身的场所。 
- 云水窟[yún shuǐ kū]指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 兔三窟[tù sān kū]“狡兔三窟”之省。比喻藏身的地方多,易于避祸。 
窟[kū]字的成语
- 塌下窟窿[tā xià kū lóng]比喻欠下了债。 比喻欠下了债今年你娶了媳妇,塌下十块钱窟窿。——阮章竞《赤叶河》 
- 雨窟云巢[yǔ kū yún cháo]窟:穴洞;巢:窝。指男女暗中幽会的场所。 
- 龙潭虎窟[lóng tán hǔ kū]潭:深水池;窟:洞穴。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 覆窟倾巢[fù kū qīng cháo]窟:洞穴;巢:鸟窝。翻了洞穴,塌了鸟窝。比喻家室倾毁。 
- 狡兔三窟[jiǎo tù sān kū]窟:洞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狡黠的野兔筑巢时备有相通的三个洞窟。比喻为将来躲避灾祸计虑得十分周密 
- 虎窟狼窝[hǔ kū láng wō]窟:洞穴。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窟[kū]字在开头的词语
- 窟薮[kū sǒu]指寄托或藏身之所。 
- 窟臀[kū tún]方言。屁股。 
- 窟窦[kū dòu]1.洞空貌。 2.洞穴;巢穴。 
- 窟礧子[kū léi zǐ]1.亦作“窟磊子”。亦作“窟儡子”。 2.即傀儡子。木偶戏。 
- 窟藏[kū cáng]隐匿之所。 
- 窟窖[kū jiào]地窖。 
- 窟伏[kū fú]在洞中隐藏。 
- 窟眼[kū yǎn]喻指心眼。 
- 窟泉[kū quán]地下的泉水。 
- 窟磊子[kū lěi zǐ]见“窟礧子”。 
- 窟室[kū shì]1.地下室。 2.春秋郑伯有为窟室﹐彻夜饮酒欢娱﹐后借指畅饮欢娱之所。 
- 窟居[kū jū]谓以洞穴为住所。 
- 窟宅[kū zhái]巢穴,多指盗匪盘踞的地方。 住人的洞穴,多指神仙的住所或盗贼藏身的地方 
- 窟窿眼儿[kū long yǎnr]小窟窿;小孔:这块木头上有好些虫蛀的窟窿眼儿。 
- 窟里拔蛇[kū lǐ bá shé]形容行动迟缓。 
- 窟窿桥[kū lóng qiáo]方言。比喻困难危险的路。 
- 窟儡子[kū lěi zǐ]见“窟礧子”。 
- 窟穴[kū xué]洞穴;巢穴(多指坏人隐藏的地方)。 
- 窟窿[kū long]①洞;孔:冰窟窿ㄧ老鼠窟窿ㄧ鞋底磨了个大窟窿。②比喻亏空。③比喻漏洞、破绽:堵住税收工作中的窟窿。 
- 窟窿眼[kū lóng yǎn]1.小孔。 2.喻指心眼儿。 
- 窟栊[kū lóng]窟窿。 
- 窟笼[kū lóng]1.洞;孔。 2.漏洞;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