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巴相关字典
巴[bā]字在开头的词语
- 巴童[bā tóng]巴渝之童,善歌舞。 
- 巴蜀[bā shǔ]秦汉设巴蜀二郡,皆在今四川省。后用为四川的别称。 
- 巴克什[bā kè shí]满语,熟悉事务的人。清代作为掌管文案者的官称。天聪五年七月设六部,改巴克什为笔帖式。 
- 巴不得[bā bu de]迫切希望:巴不得明天早晨就到北京。 
- 巴竭[bā jié]巴结。 
- 巴旦杏[bā dàn xìng]1.亦作“巴旦”。 2.伊朗语的音译。一名扁桃。蔷薇科。落叶乔木。叶披针形。果实带扁,果肉薄而少汁。有许多变种。种仁分甘苦两种,成分与效用大致与杏仁相同。 
- 巴酒[bā jiǔ]古代巴地酿造的名酒。 
- 巴黎绿[bā lí lǜ]“醋酸亚砷酸铜”的俗称。见“醋酸亚砷酸铜”。 
- 巴士[bā shì]英语“公共汽车”的音译。 〈方〉∶英语“公共汽车”的音译 
- 巴陵[bā líng]1.旧县名。晋太康元年置,治所在今湖南岳阳。1913年改名岳阳县。 2.郡名。南朝宋元嘉十六年置。治所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隋开皇九年废。唐天宝元年复置。干元元年改称岳州。隋末罗县令萧铣起兵,即以此为根据地。 3.山名。在岳阳县治西南,滨洞庭湖。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七:“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 巴劫[bā jié]奉承;讨好。 
- 巴嘎[bā gā]蒙语,“队”的意思。清代旗以下的基层单位,一称“什户”。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在牧区仍采用这一习惯上的称谓,作为乡一级政权机关。1954年后,“巴嘎”相当于自然村。 
- 巴谩[bā màn]见“巴镘”。 
- 巴豆[bā dòu]植物名。产于巴蜀,其形如豆,故名。中医药上以果实入药,性热,味辛,功能破积﹑逐水﹑涌吐痰涎,主治寒结便秘﹑腹水肿胀等。有大毒,须慎用。 
- 巴渝[bā yú]1.巴渝,蜀古地名。用以借指巴渝舞。 2.古曲调名。即巴渝歌。 
- 巴格达[bā gé dá]伊拉克首都。人口450万(1995年)。公元762年被定为阿拉伯帝国都城,9世纪曾为伊斯兰教中心。1921年成为首都。全国最大工业中心,有炼油、钢铁、水泥等工业。中东重要国际航空站。多清真寺。城南有巴比伦古城遗址,游览业兴盛。 
- 巴氐[bā dī]氐人的一支。东汉末,自巴西(治今四川阆中县)﹑宕渠(治今四川渠县东北)郡北徙于汉中杨车板,号为杨车巴。魏武帝时,首领李虎率族众500余户附魏,受封将军,并将族众尽迁略阳北(今甘肃秦安县东南),遂号为巴氐。西晋元康(公元291-299年)年间,关西连年饥馑,族人又大量流入四川。首领李特乘机拥兵割据,于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建立成汉政权,为十六国之一。后渐与当地汉族融合。 
- 巴儿[bā er]1.猿的别称。 2.指巴蜀(今四川省)年青人。 
- 巴臂[bā bì]巴鼻。 
- 巴黎公社[bā lí gōng shè]1871年法国无产阶级建立的革命政权,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法国连遭失败,巴黎被围。法国人民反对政府的投降政策,阶级矛盾尖锐。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举行起义,控制了巴黎。经选举后,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公社委员中多为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代表。公社实行了一系列革命措施,打碎了资产阶级军事官僚机器,建立了以无产阶级民主集中制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家政权。但公社因历史局限,出现严重失误。5月21日逃到凡尔赛的资产阶级政府调集大军,在德国军队帮助下攻入巴黎,经一周血 
- 巴不的[bā bù de]见“巴不得”。 
- 巴巴头[bā bā tou]方言。妇女梳的圆形发髻。 
- 巴人[bā rén]1.古巴州人。 2.古曲名。3.巴人(1901.10.19巴人1972.7.25)原名王任叔。浙江奉化人。1920年宁波第四师范毕业后在宁波等地任小学教师,发表了许多白话诗和小说。1923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发表小说《疲惫者》。1928年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完成了长篇小说《莽秀才造反记》初稿。1929年赴日本留学,第二年回国到上海,加入“左联”。1935年起,写作重点从小说转向杂文、评论。1938年前后编辑《译报》副刊《爝火》和《大家谈》、《申报》副刊《自由谈》,并与 
- 巴哒[bā dā]见“巴答”。 
- 巴歈[bā yú]指巴渝舞或巴渝歌。 
- 巴厘岛[bā lí dǎo]印度尼西亚岛屿。面积约5500平方千米。岛上有十余座火山锥,最高峰阿贡活火山海拔3142米。以庙宇建筑、自然风光以及雕刻、音乐和舞蹈闻名于世。是东南亚旅游中心。 
- 巴榄[bā lǎn]即巴旦杏。 
- 巴答[bā dá]1.亦作“巴哒”。 2.象声词。形容嘴巴开合或碰击声。 
- 巴干达人[bā gàn dá rén]也称“干达人”、“瓦干达人”。乌干达的主体民族。另有少数分布在坦桑尼亚等国。约281万人(1985年)。讲干达语。多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部分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从事热带锄耕农业和畜牧业,也有的从事渔牧业。 
- 巴峡[bā xiá]指巴县以东江面的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即《华阳国志.巴志》所称的巴郡三峡。 
- 巴镘[bā màn]1.亦作“巴谩”。 2.古代博戏名。盛行于宋元。 3.巴望赢钱。引申为爱财;诈骗牟利。 
- 巴菽[bā shū]即巴豆。 
- 巴山虎[bā shān hǔ]1.即爬山虎。植物名。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也称地锦﹑常春藤。参阅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蔓草二.常春藤》。参见“地锦”。 2.旧军器之一。 
- 巴曲[bā qǔ]巴地民间歌曲。 
- 巴斯德[bā sī dé](1822—1895)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822—1895)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 巴布亚人[bā bù yà rén]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的民族。约445万人(1983年)。通用英语。崇拜图腾和祖先,少数信基督教新教。流行斑痕文身。一般从事农业,山区的兼营采集、狩猎,沿海的从事渔业。 
- 巴比伦[bā bǐ lún]指公元前二千多年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建立的古代巴比伦王国。它的首都叫巴比伦,在现在伊拉克巴格达之南,公元前二千年到一千年间是亚洲西部著名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 巴而思[bā ér sī]1.亦作“巴儿思”。 2.蒙语,虎。 
- 巴俞[bā yú]古乐舞名。巴俞,蜀古地名。 
- 巴戟[bā jǐ]见“巴戟天”。 
- 巴黎和会[bā lí hé huì]1919年1-6月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会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英、法、美、意、日等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非法决定让日本继承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另外,还策划干涉苏维埃俄国,并决定成立国际联盟。 
- 巴漫[bā màn]见“巴镘”。 
- 巴俚[bā lǐ]巴地民间歌谣。用以对自作诗文的谦称。 
- 巴黎大学[bā lí dà xué]法国的国立大学。欧洲历史最久的大学之一。12世纪下半叶创建于巴黎。19世纪初具备近代大学规模。1968年后组成十三所大学,分别称为巴黎第一至巴黎第十三大学。各大学在专业设置方面有所侧重。 
- 巴火[bā huǒ]相传后汉栾巴喷酒灭火的故事。《后汉书.栾巴传》:“﹝栾巴﹞迁沛相。所在有绩,征拜尚书。”李贤注引《神仙传》:“巴为尚书,正朝大会,巴独后到,又饮酒西南噀之。有司奏巴不敬。有诏问巴,巴顿首谢曰:‘臣本县成都市失火,臣故因酒为雨以灭火。臣不敢不敬。’诏即以驿书问成都,成都答言:‘正旦大失火,食时有雨从东北来,火乃息,雨皆酒臭。’后忽一旦大风,天雾晦暝,对坐皆不相见,失巴所在。寻问之,云其日还成都,与亲故别也。”后诗文中因以“巴火”为火的泛称。 
- 巴卢巴人[bā lú bā rén]也称“卢巴人”。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民族之一。少数分布在赞比亚等国。约543万人(1985年)。讲奇卢巴语。部分信基督教新教,有的信仰万物有灵。主要从事热带农业,兼事狩猎、捕鱼、采集和小型畜牧业。 
- 巴望[bā wàng]①盼望:巴望此事成功。②指望:今年的收成是没有巴望的了。 
- 巴松[bā sōng]气鸣乐器。即“大管”。 
- 巴西暖流[bā xī nuǎn liú]南大西洋西部南美洲沿岸的暖流。大西洋南赤道洋流的南支,沿巴西东岸南流,在南纬40°附近,与西风漂流汇合。 
- 巴笺[bā jiān]蜀地产的一种优质纸。 
- 巴巴儿的[bā bā er de]1.特地。急忙,急迫。 2.犹巴不得。 
- 巴黎子[bā lí zǐ]方言。笆篱子。借指监狱。 
- 巴賨[bā cóng]1.谓巴中地带。 2.指巴中一带的人。 3.古代巴人所交纳的赋税。巴人呼赋为賨,故称。 
- 巴力门[bā lì mén]1.音译词。原是封建社会末期的等级会议,资产阶级革命时改为国会。后来泛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 2.音译词。1791年以前法国的最高法院曾用名,资产阶级革命后撤销。 
- 巴结[bā jie]①趋附、奉承:他为人耿直,从不巴结上司。②勤奋;努力:他工作特别巴结。 
- 巴锦[bā jǐn]即蜀锦。四川生产的彩锦。 
- 巴渝舞[bā yú wǔ]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周初传入中原,被采用为军队乐舞。《后汉书.南蛮传》:“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魏晋后王粲﹑傅玄等人人有拟作。自汉至唐,为庙堂舞中武舞之一。魏更名“昭武舞”,晋更名“宣武舞”,梁恢复原称。隋文帝曾以非正典罢之。唐清商乐中尚有“巴渝舞”之名。陆龟蒙有拟作。后不复见于记载。 
- 巴伦支海[bā lún zhī hǎi]北冰洋的边缘海。面积140.5万平方千米。气候严寒。北部结冰期很长。南部有暖流注入,全年不冻。鱼产丰富,还有海豹、鲸、北极熊等动物。 
- 巴鼻[bā bí]来由;根据。 
- 巴蛇[bā shé]古代传说中的大蛇。 
- 巴戟天[bā jǐ tiān]常绿灌木名。又名三蔓草,不雕草。生山中,叶似茶。根茎可作中药。性微温,味辛甘,功能补肾阳,壮筋骨。主治肾虚﹑腰膝酸软等。 
- 巴览子[bā lǎn zǐ]即巴旦杏。 
- 巴儿思[bā er sī]见“巴而思”。 
- 巴儿狗[bār gǒu]哈巴狗。 也作叭儿狗。 
巴[bā]字在中间的词语
- 卖嘴巴皮[mài zuǐ bā pí]见“卖嘴皮子”。 
- 栾巴噀酒[luán bā xùn jiǔ]东汉成都人栾巴,精于道术,一次在朝廷大宴中,将皇帝赐的酒洒向西南,朝廷要治他不敬之罪,他说:“臣适见成都市上火,故臣漱酒为雨救之,非敢不敬。”探问之,果然。事见晋葛洪《神仙传.栾巴》。后用为救火典。 
- 哈巴儿[hǎ bā er]1.两千多年前原生于中国的一种茸毛小狗。 俗称狮子狗。 
- 没巴臂[méi bā bì]同“没巴鼻”。 
- 下巴颏[xià bā kē]颏的通称。 
- 列巴圈[liè bā quān]面包圈。列巴,俄语的译音,面包。 
- 哥巴文[gē bā wén]中国纳西族的一种音节文字。自左向右横写。重文别体很多。许多字是东巴字的简化,也有些字受汉字影响而产生。主要用于抄写经书,使用范围很小。 
- 淋巴液[lín bā yè]淋巴。 
- 八思巴字[bā sī bā zì]八思巴奉元世祖命制订的拼音文字。脱胎于藏文字母﹐名“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称“八思巴字”。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计有辅音字母二十九个﹐元音字母五个﹐半元音字母两个﹐另有两个冠于元音开头音节上的符号。曾用于官方文书﹑译书﹑为汉字注音等方面。 
- 本巴人[běn bā rén]非洲南部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赞比亚、坦桑尼亚等国。约287万人(1985年)。讲本巴语,通用英语。多信仰万物有灵,部分信基督教新教。主要从事农业,狩猎和捕鱼业占有一定地位。 
- 腮巴子[sāi bā zǐ]腮巴。 
- 侧巴楞[cè bā léng]见“侧不楞”。 
- 没巴鼻[méi bā bí]没来由;无根据;没办法。 
- 老实巴焦[lǎo shí bā jiāo]忠厚纯朴﹐循规蹈矩。 
- 乾巴利落[qián bā lì luò]干脆;爽快。 和谷岩《枫》:“他是个机警、奋发、精力从来就用不完的人,做起事来,主张干巴利落快,开起车来不过六十迈就不过瘾。”亦作“乾巴利脆”。康濯《腊梅花·卫星嫂》:“说起话来更是噼噼啪啪,叫说就说,干巴利脆。” 
- 傻里巴机[shǎ lǐ bā jī]1.亦作“傻里八机”。 2.方言。傻气。 
- 楚水巴山[chǔ shuǐ bā shān]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 綳巴吊拷[bēng bā diào kǎo]同“绷扒弔拷”。《西游记》第二四回:“却説那三人穿林入里,只见那獃子綳在树上,声声叫痛苦难禁。行者 上前笑道:‘好女婿呀!……好个綳巴吊拷的女婿呀!’” 
- 嘴巴骨子[zuǐ bā gǔ zi]颔骨;下巴骨。借指嘴脸;长相。 
- 无巴壁[wú bā bì]1.亦作“无笆壁”。亦作“无把臂”。 2.没有根据;没有着落。 
- 土巴庚[tǔ bā gēng]一种滑冰游戏。 
- 立时巴刻[lì shí bā kè]犹言立时三刻。 
- 淡巴姑[dàn bā gū]见“淡巴菰”。 
- 脸巴子[liǎn bā zǐ]面颊。 
- 桑给巴尔[sāng jǐ bā ěr]坦桑尼亚重要城市。人口约11万(1978年)。曾是东非商业和奴隶贸易中心。世界最大丁香和丁香油输出港。有丁香油提炼、椰子加工、制革等工业。市内有古老的苏丹宫殿和伊斯兰教寺院,市郊有能容万人的大体育场。 
- 噪儿巴喝[zào ér bā hē]方言。哇啦哇啦乱嚷。 
- 没些巴鼻[méi xiē bā bí]犹言没巴鼻。 
- 阿拉巴图[ā lā bā tú]满语。奴隶。 
- 叉巴子[chā bā zǐ]杈把。 
- 仰巴跤[yǎng bā jiāo]见“仰八叉”。 
- 中巴公路[zhōng bā gōng lù]从新疆喀什到巴基斯坦塔科特。因翻越喀喇昆仑山脉,又称喀喇昆仑公路。全长1036千米,中国境内喀什至红其拉甫达坂口岸长420千米。1979年建成通车。是联系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国际公路干线。 
- 嘎巴脆[gā bā cuì]1.形容极脆。 2.干脆,直截了当。 
- 阿鲁巴岛[ā lǔ bā dǎo]荷兰在北美洲的属地。在加勒比海东南部。面积193平方千米。人口6万多(1989年)。首府奥拉涅斯塔德。旅游业为经济支柱。 
- 东巴教[dōng bā jiào]我国纳西族中信奉的一种宗教。信仰多神,保留有原始巫教的残余。巫师称“东巴”,经书称《东巴经》。 
- 猴巴崽子[hóu bā zǎi zǐ]小猴儿。指孩童。 
- 淡巴苽[dàn bā gū]见“淡巴菰”。 
- 东巴文[dōng bā wén]纳西族曾使用的象形表意文字。东巴经师以此文字写经,故名。创制于公元7世纪或11世纪。约有一千字。字序从左至右,自上而下,服从图画需要,用大量字组表达文意。 
- 珞巴族[luò bā zú]分布于西藏的少数民族。约2320人(1990年)。用珞巴语,无文字。部分人通藏文。信仰原始宗教。擅长射箭。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猎业。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西藏 
- 老天巴地[lǎo tiān bā dì]同“老天拔地”。 
- 劈里巴拉[pī lǐ bā lā]象声词。 
- 一巴掌[yī bā zhǎng]1.谓五个。一手五指,故云。 2.用手掌打一下。 
- 话巴戏[huà bā xì]方言。话把戏﹐让人谈论的滑稽可笑的事情。巴﹐用同“把”。 
- 腌里巴臜[yān lǐ bā zā]方言。极为肮脏。 
- 没巴避[méi bā bì]同“没巴鼻”。 
- 约鲁巴人[yuē lǔ bā rén]
 
- 田巴生[tián bā shēng]即田巴。 
- 泥巴腿[ní bā tuǐ]泥腿。 
巴[bā]字在结尾的词语
- 匏巴[páo bā]古代传说中的乐人。 
- 斯夹巴[sī jiā bā]藏族人民使用的一种腰刀。 
- 楚巴[chǔ bā]藏族服装名。一种大襟长袍。 
- 锅巴[guō bā]①焖饭时紧贴着锅的焦了的一层饭。②米粟加佐料等烘制成的一种食品:三鲜锅巴。 
- 僵巴[jiāng bā]∶肢体不能活动。如:手都冻僵巴了。 
- 嘲巴[cháo bā]精神病患者或者缺心眼的人。 
- 荞巴[qiáo bā]1.亦作“荞粑”。 2.荞麦饼。 
- 试巴[shì bā]方言。试验。 
- 三巴[sān bā]1.古地名。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地区。 2.多泛指四川。 
- 黏巴[nián bā]即糌粑。 
- 光巴[guāng bā]方言。裸露。 〈方〉∶裸露光巴膀子 
- 蔫巴巴[niān bā bā]蔫。如:这几天他显得蔫巴巴的,沉默寡言。 
- 卷巴[juǎn bā]∶卷(juǎn)。如:他把办公室里那些零碎东西卷巴卷巴,都拿回了家。 
- 劫劫巴巴[jié jié bā bā]1.亦作“刧刧巴巴”。 2.谓道路坎坷难行。 
- 毫巴[háo bā]气压的压强单位。通常测定大气压强多用毫巴。一毫巴为一巴的千分之一﹐等于0.75毫米水银柱高的压力。现改称“百帕”。 
- 拖尾巴[tuō wěi bā]1.方言。犹拖后腿。 2.做事不彻底,剩下一些。 
- 黏巴巴[nián bā bā]粘滞不爽﹑迷迷糊糊的样子。 
- 老巴巴[lǎo bā bā]方言。形容年老。 
- 土巴[tǔ bā]泥巴。 
- 撚巴[niǎn bā]纠缠。明 朱有燉《十棒鼓·夏夜席上欢饮》曲之二:“絮絮荅荅再休捻巴。”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补遗》:“捻巴二字合为殢,即温柔缠绵也。昆明 俗语:软语迷人曰‘捻巴’。” 
- 大巴[dà bā]大型公共汽车。 大型公共汽车 
- 耳巴[ěr bā]耳光;巴掌。 
- 力巴[lì bā]〈方〉①外行;不熟练:力巴话ㄧ做庄稼活,他可不力巴。②外行人。也叫力巴头(lì.bɑtóu)。 
- 凑巴[còu bā]∶拼凑。如:他多少有点儿积蓄,凑巴就可以买台电视机。 
- 打嘴巴[dǎ zuǐ bā]即“打耳光”。 即“打耳光” 
- 血锅巴[xuè guō bā]方言。指凝固的片状的血。 
- 利巴[lì bā]方言。外行。 
- 肩巴[jiān bā]1.亦作“肩靶”。 2.肩膀。 
- 乾巴[qián bā]1.干硬的饼状食物。《西游记》第十三回:“那 伯钦 另设一处,铺排些没盐没酱的老虎肉……点剁鹿肉、乾巴,满盘满碗的陪着 三藏 吃斋。” 
- 阿弥巴[ē mí bā]变形虫。 
- 嘎巴[gā bā]〈方〉黏的东西干后附着在器物上:饭粒都嘎巴在锅底上了。 
- 窄巴巴[zhǎi bā bā]狭小的样子。 
- 磕磕巴巴[kē kē bā bā]见“磕巴”。 
- 拉巴[lā bā]〈方〉①辛勤抚养: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拉巴大。②扶助;提拔:求大哥拉巴我们一把。 
- 凶巴巴[xiōng bā bā]状态词。形容凶狠的样子:竖起眉毛,~地看着他。 
- 急巴巴[jí bā bā]急迫的样子。 
- 第巴[dì bā]西藏地区旧官名。原为西藏部落或地方首领的称号﹐清初用以称总理西藏地方事务的官员﹐后又以指西藏地方政府所委派的地方官及中下级执事官。 
- 皱皱巴巴[zhòu zhòu bā bā]见“皱巴巴”。 
- 空急空巴[kōng jí kōng bā]干着急﹐无可奈何。 
- 望巴巴[wàng bā bā]犹言望眼巴巴。 
- 渝巴[yú bā]指四川省的渝水和巴水。 
- 夹起尾巴[jiā qǐ wěi bā]1.狼狈。如:咱们老实,才会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夹起尾巴跑。2.虚心。如:他兢兢业业,廉洁奉公,虽多次受到上级表扬,仍然极为谦卑地夹起尾巴。 
- 口巴巴[kǒu bā bā]1.亦作“口吧吧”。亦作“口叭叭”。 2.多言貌。 
- 望眼巴巴[wàng yǎn bā bā]形容挂念盼望急切的样子。 
- 奔巴[bēn bā]藏语。也写作“本巴”。意为“瓶”。或称“金奔巴”﹐即“金瓶掣签”的金瓶。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清廷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传世﹐特颁发两金瓶﹐一贮北京雍和宫﹐一贮拉萨大昭寺。凡蒙藏大活佛如章嘉﹑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等传世时﹐均须将所觅若干“灵童”名字署于象牙签上﹐置签瓶中﹐分别在雍和宫﹑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监督掣定﹐此后遂成定制。见《清会典.理藩院》。 
- 乡巴[xiāng bā]方言。乡下;乡间。 
- 咳咳巴巴[hāi hāi bā bā]磕磕巴巴。形容声音常常中断,不流畅。 
- 一窄巴[yī zhǎi bā]眼皮一开合,即眨一次眼。 
- 田巴[tián bā]战国时齐国辩士。相传其辩于徂丘,议于稷下,一日服十人。见《鲁连子》。后泛指口才敏捷的人。 
- 紧巴[jǐn bā]经济不宽裕。 
- 皱巴巴[zhòu bā bā]皱纹多的样子。 皮肤弹性减弱而皱缩的模样伸出一双皱巴巴的手 
- 裂巴[liè bā]∶面包。 〈方〉∶面包 
- 焦巴巴[jiāo bā bā]形容枯焦。 
- 瓠巴[hù bā]1.亦作“瓠芭”。 2.传说春秋时楚国的著名琴师。 
- 足巴巴[zú bā bā]犹言十足的。 
- 盐巴[yán bā]方言。食盐。 〈方〉∶食盐 
- 蔫巴[niān bā]1.枯萎。 2.精神萎靡。 
- 横巴[héng bā]方言。斜着,侧着。 
- 裾巴[jū bā]一种长外衣,类似开襟外套,有长袖,从前是穆斯林国家的人,尤其是公务员及专门人员所穿的。 一种长外衣,类似开襟外套,有长袖,从前是穆斯林国家的人,尤其是公务员及专门人员所穿的 
- 捻巴[niǎn bā]纠缠。 
- 啧巴[zé bā]形容咂嘴的样子。 
- 哈肋巴[hā lèi bā][满halba]肩胛骨。 
- 紧巴巴[jǐn bā bā]1.形容物体表面绷得很紧:衣服又瘦又小,~地贴在身上。 
- 揣巴[chuāi bā]方言。谓胡乱地往嘴里塞。 
- 张张巴巴[zhāng zhāng bā bā]方言。犹言结结巴巴。 
- 黄巴巴[huáng bā bā]1. ∶枯黄而没有光泽。如:这孩子黄巴巴的,可能得大病了。2.形容焦黄。如:小苗出土黄巴巴的,长到一尺多高就蔫了。 
- 顋巴[sāi bā]指腮。 
- 倔巴[juè bā]∶性格直爽执拗,言语行动粗鲁生硬。如:这人有点倔巴。 
- 喀巴[kā bā]见“喀吧”。 
- 涩巴巴[sè bā bā]形容不滑润。 
- 活巴巴[huó bā bā]犹活活。 
- 伦巴[lún bā]拉丁舞的一种,原是古巴的黑人舞,4/4拍。[西rumba] 
- 瞎巴[xiā bā]比喻勇猛的巴中士兵。瞎,谓目无敌人。 
- 疙巴[gē bā]犹锅巴。 
- 狠巴巴[hěn bā bā]凶狠的样子。如:他狠巴巴地讲了那些话方才罢休。 凶狠的样子他狠巴巴地讲了那些话方才罢休 
巴[bā]字的成语
- 老实巴交[lǎo shi bā jiāo]形容人规规矩矩,谨慎胆小的样子。 〈方〉∶谨慎小心, 平庸厚道的样子一个一个心慈面善, 全是老实巴交的。——徐光耀《平原烈火》他的哥哥, 那个至今还在当生产队长的老实巴脚的人。——邹志安《土地》 
- 妄口巴舌[wàng kǒu bā shé]比喻胡言乱语。有时也指造谣污蔑。 
- 东野巴人[dōng yě bā rén]古代楚国民间通俗歌曲,又称《下里巴人》。 
- 巴三览四[bā sān lǎn sì]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 
- 耗子尾巴[hào zǐ wěi bā]耗子尾巴没有肉。比喻没有多大好处,不值得重视。 耗子尾巴没有多少脓血,比喻没有多大好处,不值得重视这笔生意是耗子尾巴,人家根本没有把它看在眼里 
- 巴蛇吞象[bā shé tūn xiàng]巴蛇:古代传说中的大蛇。巴蛇吞吃大象。比喻贪得无厌。 
- 尾巴难藏[wěi bā nán cáng]指不能藏住自己的尾巴。 
- 一眨巴眼[yī zhǎ bā yǎn]方言。一眨眼。 
- 巴巴劫劫[bā bā jié jié]指心情急切的样子。 
- 正儿巴经[zhèng ér bā jīng]①正经的;严肃认真的。②真正的;确实的。亦作“正儿八经”。亦作“正二八摆”。 
- 巴山蜀水[bā shān shǔ shuǐ]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 巴山夜雨[bā shān yè yǔ]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 老鼠尾巴[lǎo shǔ wěi bā]比喻条件很差,力量很小。 比喻条件很差,力量很小我跟着你呀,反正一辈子也是个老鼠尾巴,发不粗,长不大 
- 巴结高枝[bā jié gāo zhī]高枝:比喻权贵。向权贵献媚取宠。 
- 乌焦巴弓[wū jiāo bā gōng]乌:黑色;焦:火力过猛,使东西烧成炭样。原是《百家姓》中的四个姓氏。比喻烧得墨黑。 
- 下里巴音[xià lǐ bā yīn]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在今川东一带。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 下里巴人[xià lǐ bā rén]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 巴高望上[bā gāo wàng shàng]指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结交或联姻。 
- 巴高枝儿[bā gāo zhī ér]比喻高攀。 
- 巴巴急急[bā bā jí jí]指勉强,凑合。同“巴巴结结”。 
- 结结巴巴[jiē jiē bā bā]形容说话不流利。也比喻凑合,勉强。 由于兴奋或口吃带有不大连贯或间歇性重复声音的说话 
- 急急巴巴[jí ji bā bā]形容急忙,紧急。 形容急忙,紧急他的任务还没完成,为什么要急急巴巴地叫他回来 
- 可怜巴巴[kě lián bā bā]非常令人可怜的样子。 非常令人可怜的样子 
- 乡巴佬[xiāng bā lǎo]笨拙、迟钝又粗俗质朴的乡下人。 笨拙、迟钝又粗俗质朴的乡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