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蟾头

蟾头

《中药大辞典》:蟾头

药材名称蟾头

拼音Chán Tóu

出处《纲目》

来源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等的头部

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

《纲目》:"功同蟾蜍。"

复方①治小儿五疳,手足干瘦,腹胀筋起,鼻痒,昏沉多睡:蟾头二枚(涂酥炙焦黄),皂荚一分(先于厕中浸七日后,以水洗净,剔去黑皮,涂酥炙令焦黄,去子),青黛一分(细研),硫黄一分(细研),麝香半分(细研),巴豆七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空心以粥饮下三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圣惠方》蟾头丸)

②治小儿奶疳,体瘦烦热,毛发干瘁,乳食减少:蟾头一枚(烧灰),蛇蜕皮灰一分,蝉壳一分(微炒,去足),麝香一钱,青黛半两,蜗牛子二七枚(炒微黄)。上药,都细研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蟾头散)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蟾头

药材名称蟾头

拼音Chán Tóu

英文名Toad head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头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2.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剁头,用细绳拴起阴干。

原形态1.中华大蟾蜍,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体粗壮,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着;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前技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常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侧有缘膜,蹼常发达,内跖变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皮肤极粗糙,头顶部较平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膜,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开瘰疣,排列较规则的为头的之瘰疣,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此外,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胫部之瘰疣更大,个别标本有不明显这跗褶,腹面皮肤不光滑,有小疣。颜色亦异颇大,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之黑色纵斑,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个体较小,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2.黑眶蟾蜍,体长7-10cm,雄性略小;头高,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大,无犁骨齿,上下颌均无齿,舌后端无缺刻。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头顶部显然下凹,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前肢细长;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长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外常突大,内侧者略小,均为棕色,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胫;趾侧有缘膜,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不明显;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皮肤极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外,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疣粒上有黑点或刺;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

2.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头部近三角形,其宽大于长或近等长。吻端圆,口大,近半圆形,闭合或略开一缝隙。口内无锄骨齿,上下颌亦齿。吻棱显着,近吻端有小的圆形鼻孔1对。眼隆起或内陷,闭合或成窄缝。两侧眼后有一圆表鼓膜,棕褐色。背面灰褐色、绿褐色或黑褐色,较平滑;腹面色浅,呈黄绿色、棕黄色或棕红色,有突起的点状棕褐或黑褐色斑点。质坚韧,不易破碎。气腥臭,味微咸,而有麻舌感。

性味味辛;苦;性凉;有毒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消疳散积。主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入 丸、散。

复方①治小儿五疳,手足干瘦,腹胀筋起,鼻痒,昏沉多睡:瞻头二枚(徐酥炙焦黄),皂荚一分(先干厕中浸七日后,以水洗净,剔去黑皮,徐酥炙令焦黄,去于),青黛一分(细研),疏黄一分(细研),麝香半分(细研),巴豆七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空心以粥钦下三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圣惠方》媚头丸)②治小儿奶府,体瘦烦热,毛发干瘁,乳食减少:蟾头一枚(烧灰),蛇蜕皮灰一分,蝉壳一分(微炒,去足),麝香一钱,青黛半两,蜗牛子二七枚(炒微黄)。上药,都细研为散,每服,以粥钦调下半钱,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蟾头散)

各家论述<纲目》:功同蟾蜍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红芋

    《中药大辞典》:红芋药材名称红芋拼音Hónɡ Yù别名红半夏、红岩芋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天南星种植物零余芋的块茎或全株。秋、冬采集。切片晒干。原形态一年生宿根草本,高30

  • 火油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火油草药材名称火油草别名走马风来源菊科艾纳香属植物千头艾纳香Blumea lanceolaria (Roxb.) Druce,以叶入药。全年可采,多为鲜用。性味辛,平。功能主治祛风

  • 大叶子

    药材名称大叶子拼音Dà Yè Zi英文名Common Astilboides别名山荷叶、佛爷伞。出处始载于《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来源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大叶子的根茎和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土茶

    药材名称土茶拼音Tǔ Chá别名苦丁茶、茶盖。来源药材基源:为藤黄科植物红芽木的嫩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atoxylumformosum(Jack)Dyersubsp.pruniflorum(K

  • 甘露子

    药材名称甘露子拼音Gān Lù Zǐ别名宝塔菜、地蚕、草石蚕、土人参、地牯牛草来源唇形科水苏属植物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 Miq.,以全草或块茎入药。夏秋采全草,秋季采挖块茎

  • 独叶山兰

    药材名称独叶山兰拼音Dú Yè Shān Lán别名山茨菇、小白芨、山慈菇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小山兰的假鳞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eorchis foliosa Lindl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挖

  • 金荞麦茎叶

    药材名称金荞麦茎叶拼音Jīn Qiáo Mài Jīnɡ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金荞麦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agopyrum dibotrys (D.Don)Hara[Fagopyrum

  • 下草

    药材名称下草别名筋骨草、散血草、苦地胆来源唇形科下草Ajuga genevensis 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湖南、广西。性味苦,寒。功能主治凉血解毒,散瘀止痛。主治跌打肿痛,骨折,热毒,痈疮。用法

  • 蒺藜苗

    《中药大辞典》:蒺藜苗药材名称蒺藜苗拼音Jí Lí Miáo别名蒺藜蔓(《千金翼方》)出处《纲目》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茎叶。化学成分详"蒺藜根"条。

  • 巴山虎

    药材名称巴山虎拼音Bā Shān Hǔ别名金扣钮根(《陆川本草》),细钮扣根、扣子头(《南宁市药物志》),紫花茄根(《福建中草药》)。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茄科植物紫花茄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