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苦豆根

苦豆根

《中药大辞典》:苦豆根

药材名称苦豆根

拼音Kǔ Dòu Gēn

别名秦头(《中田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扫雪苗、紫云英、山胡麻、草木犀状紫云英(《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为豆科植物草木犀状黄芪全草。夏、秋采集,切段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很深。茎直立,多分枝,有疏柔毛。叶稀少,单数羽状复叶,小叶3~5,矩圆形或条状矩圆形,长8~15毫米,宽1~5毫米,先端截形或微凹,基部楔形,两面有短柔毛;叶轴有短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多,小,疏生;总花梗长2~6厘米;苞片卵三角形;萼钟状,外面被黑色和白色短毛,长4.5毫米,萼齿5,三角形,长约0.5毫米;花冠粉红色或白色,龙骨瓣带紫色,旗瓣无爪,较翼瓣及龙骨瓣稍长;子房无毛,无柄。荚果小,近圆形,长2~3毫米,内含种子1粒。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沟旁或河床沙地、草坡、滩地、砂质碎石坡地、沙丘。分布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性味《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苦,微寒。"

功能主治《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祛风湿。治风湿性关节疼痛,四肢麻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苦豆根

药材名称苦豆根

拼音Kǔ Dòu Gēn

英文名Herb of Sweetclover-like Milkvetch

别名西豆根、粉豆根、苦甘草

出处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phora alopecuroide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苦豆子灌木,枝多成帚状,密被灰色平伏的绢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6-15cm;小叶15-25,灰绿色,长圆形,长1.5-2.5cm,宽7-10mm,叶两面及叶轴均被绢毛,顶端小叶较小,带革质,先端钝,基部近圆,托叶小,钻形,宿存。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cm;花密生;萼钟状,长约8mm,萼齿短三角状,密生平贴绢毛;花冠蝶形,黄色,较萼长2-3倍,旗瓣先端微凹,基部渐窄或具爪,翼瓣具耳;雄蕊10,1/3-1/4合生。荚果串珠状,长3-7cm,密生短细而伏的绢毛。种子多数,淡黄色,卵形。花期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北及河南、西藏。

性状性状鉴别 根呈长圆柱形,稍弯曲,一般切成长15-20cm的小段,直径0.8-2cm。表面棕黄色至褐色,粗糙,有明显的纵皱纹及裂纹,具横向皮孔,有时有支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平整的切面木质部作放射状排列,有裂隙。气微弱,味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的外层常反卷。皮层及韧皮部散有草酸钙方晶及8-10个成束的纤维束。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射线宽2-5列细胞,木质部导管散列,直径76-112μm;木纤维数十个成,木薄壁细胞稀少。

化学成分根含槐根碱(sophocarpine),苦参碱(ma-trine),槐定碱(sophoridine),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氧化槐定碱(oxysophoridine),槐根碱N-氧化物(sophocarpine N-oxide)等生物碱。又含黄酮类及茋类化合物:苦豆根酮(alpecurone)A、B、C、D、E、F、G,勒奇黄烷醇(leachianol)A、F、G,E-葡萄素(E-viniferin),苍白粉藤醇(pallidol),异补骨脂双氢黄酮(islbavachin),光果甘草醇(glabrol),三叶豆紫檀甙(trifolirhizin),阿莫萨姆尼定(ammothamnidin),苦甘草醇(vexibinol)即是槐属黄烷酮(sophoraflavanone)G,苦甘草定(vex-ibidin)即是勒奇黄烷酮(leachianone)A等。

鉴别理化鉴别 (l)本品横切片,加氢氧化钠试液数滴,栓皮部即呈橙红色,久置不消失。(色素(2)取本品粉末1g,用氨水湿润,加氯仿30ml,浸泡过夜,滤过。滤液分成二等份。一份蒸干后用乙醇溶解并转移至5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留作薄层定性用。另一份蒸干后用1%盐酸溶液10ml溶解,滤过,滤液分置两试管中,一管滴加改良碘化铋钾试液,产生红棕色;一管滴加碘化汞钾试液,产生黄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3)薄层色谱 取2块硅胶G薄层板,各板点上上述乙醇液及对照品氧化苦参碱、苦参碱、脱氢苦参碱。一块用氯仿一甲醇一氟水(50:6:3)展开,一块用苯一乙酸乙酯一丙酮一氨水(30:30:10:1)展开。以碘蒸气熏和改良碘化铁钾试液显色。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均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清肠燥湿;镇痛。主湿热痢疾;肠炎泄泻;黄疸;湿疹;咽痛;牙痛;顽癣;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祛风湿。治风湿性关节疼痛,四肢麻木。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吹火筒

    《全国中草药汇编》:吹火筒药材名称吹火筒拼音Chuī Huǒ Tǒnɡ别名尖叶绣球菊、狭叶绣球菊来源蔷薇科吹火筒Spiraea japonica L. f. var. acuminata Franch

  • 牛脂

    《中药大辞典》:牛脂药材名称牛脂拼音Niú Zhī出处《纲目》来源为牛抖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脂肪。性味《纲目》:"甘,温,微毒。"功能主治《纲目》:"治诸疮,疥癣,

  • 裸茎金腰子

    药材名称裸茎金腰子别名亚吉玛[藏语]来源虎耳草科裸茎金腰子Chrysosplenium nudicaule Bung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青海、甘肃、云南、新疆、西藏。性味微苦,寒。功能主治利胆,止

  • 母丁香

    《中药大辞典》:母丁香药材名称母丁香拼音Mǔ Dīnɡ Xiānɡ别名鸡舌香(《抱朴子》),亭炅独生(《酉阳杂俎)),雌丁香(《本草蒙筌》)。出处《雷公炮炙论》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果实。果实将成熟

  • 奶浆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奶浆果药材名称奶浆果拼音Nǎi Jiānɡ Guǒ别名异叶榕、大山枇杷、牛奶子、大斑鸠食子来源桑科奶浆果Ficus heteromorpha Hemsl.,以果入药。生境分部长江流

  • 毛水苏

    药材名称毛水苏别名水苏草、野紫苏、山升麻来源唇形科水苏属植物毛水苏Stachys baicalensis Fisch. ex Benth.,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晒干。性味甘、辛,微温。功能主治祛风解

  • 木蜡树叶

    药材名称木蜡树叶拼音Mù Là Shù Yè别名野漆树叶。来源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木蜡树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oxicodendron sylvestris(Sieb.etZucc.)O.Ku

  • 大黄蜂子

    药材名称大黄蜂子拼音Dài Huánɡ Fēnɡ Zǐ别名露蜂房子(《备急方》)出处《本经》来源为胡蜂科昆虫大黄蜂的幼虫。性味《纲目》:"甘,凉,有小毒。"功能

  • 梓白皮

    《中药大辞典》:梓白皮药材名称梓白皮拼音Zǐ Bái Pí出处《本经》来源为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根皮于春、夏两季挖采,洗去泥沙,将皮剥下,晒干。原形态梓(《本经》),

  • 芸薹子油

    药材名称芸薹子油拼音Yún Tái Zǐ Yóu别名菜子油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芸薹BrassicacampestrisL.种子榨取的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assica campest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