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番薯

番薯

《中药大辞典》:番薯

药材名称番薯

拼音Fān Shǔ

别名朱薯(《闽书》),山芋、甘薯(《群芳谱》),红山药(《农政全书》),香薯蓣、红薯(《汲县志》),金薯(《甘薯录》),番茹、土瓜(《纲目拾遗》),地瓜(《闽杂记》),红苕(《广州植物志》),白薯(《岭南草药志》)。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旋花科植物番薯块根。冬季收采,刨出块根,除去泥土。

原形态多年生蔓状草质藤本,秃净或稍被毛,有乳汁。块根白色、黄色、红色或有紫斑。叶卵形至矩圆状卵形,长6~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头形至心形,边近全缘,有角或有缺刻,有时指状深裂。聚伞花序,腋生,花数朵生于一粗壮的花序柄上;萼深裂,淡绿色,长约1厘米,先端钝,但有小锐尖;花冠漏斗状,长4~5厘米,5短裂,紫红色或白色;雄蕊5;子房2室,蒴果通常少见。花期冬月。

生境分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甘,平。

①《纲目拾遗》:"甘,平,无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归经《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能主治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①《纲目拾遗》:"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煮时加生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功;(同)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②《本草求原》:"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瘀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和鲗鱼、鳢鱼食,调中补虚。"

③《随息居饮食谱》:"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论生熟,食少许即安。"

④《岭南采药录》:"醋煮服,治全身肿。"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或煮食。外用:捣敷。

注意①《纲目拾遗》:"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

②《随息居饮食谱》:"凡时疫疟痢肿胀等证皆忌之。"

复方①治酒湿入脾,因而飧泄者:番薯煨熟食。(《金薯传习录》)

②治湿热黄疸:番薯煮食,其黄自退。(《金薯传习录》)

③治乳疮:白番薯捣烂敷患处,见热即换,连敷数天。(《岭南草药志》)

④治疮毒发炎:生番薯洗净磨烂,敷患处,有消炎去毒生肌之效。(《岭南草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番薯

药材名称番薯

拼音Fān Shǔ

英文名Sweet Potato

别名朱薯、山芋、甘薯、红山药、红薯、金薯、番茹、土瓜地瓜、玉枕薯、红苕、白薯、甜薯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1.《闽书》:番薯,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其茎叶蔓生,如瓜萎、黄精山药、山蓣之属,而润泽可食。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剪插种之。

2.《农政全书》:薯有二种,其一名山薯,闽、广故有之;其一名番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两种茎叶多相类。但山薯植援附树乃生,番薯蔓地生;山薯形魁垒,番薯形圆而长;其味则番薯甚甘,山薯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pomoea batatas [l.] Lam.[Convolvulus batatas L.]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亦可窖藏。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地下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具棱,绿或紫色,节上易生不定根。单叶互生;叶柄长2.5-20cm,被疏柔毛或无毛;叶片形状、颜色因品种不同而异,通常为宽卵形,长4-13cm,宽3-13cm,全缘或3-5裂,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聚伞花序腋生,有花1-7朵,苞片小,披针形,早藻;萼片5,不等长;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雄蕊5,内藏,花丝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时无毛。蒴果,通常少见。花期9-12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 常呈类圆形斜切片,宽2-4cm,厚约2mm,偶见未去净的淡红色或灰褐色外皮。切面白色或淡黄白色,粉性,可见淡黄棕色的筋脉点线纹,近皮部可见一圈淡黄棕色的环纹,质柔软,具弹性,手弯成弧状而不折断。气清香,味甘甜。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白色。①淀粉粒众多,单粒圆球形,类三角形,大小不一,脐点星状、飞鸟状或点状;复粒由2-10个分粒组成,长38μm,直径3-36μm。②导管多为网纹,亦有梯纹,直径5-35μm。

化学成分含并没食子酸(elagic acid)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dicaffeoylquinic acid)

药理作用番薯热水提取物对眼晶体醛糖还原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番薯分离出的并没食子酸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为有效成分。

性味甘;平

归经脾;肾经

功能主治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主脾虚水肿;便泄;疮疡肿毒;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生食或煮食。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1.《纲目拾遗》: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

2.《随息居饮食谱》:凡时疫疟痢肿胀等证皆忌之。

各家论述1.《纲目抬遗》:补中,和血, 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煮时加牛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劝;(同)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2.《本草求原》: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瘀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和鱼、鳢鱼食,调中补虚。

3.《随息居饮食谱》: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论生熟,食少许即安。

4.《岭南采药录》:醋煮服,治全身肿。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石榴根

    《中药大辞典》:石榴根药材名称石榴根拼音Shí Liu Gēn别名石榴根皮(《摘元方》),酸榴根(《纲目》)。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根皮。秋季采挖,忌用铁器。原形态形态详&

  • 石韦根

    药材名称石韦根拼音Shí Wéi Gēn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韦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茎。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石韦"条。功能主治通淋,消胀,除劳热,止血

  • 蒙莸

    药材名称蒙莸别名蒙古莸、蓝花菜、白沙蒿、山狼毒来源马鞭草科蒙莸Caryopteris mongholica Bunge,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山西。性味甘,温。功能主治消食理气

  • 冬葵子

    《中药大辞典》:冬葵子药材名称冬葵子拼音Dōnɡ Kuí Zǐ别名葵子(《金匮要略》),葵菜子(《妇人良方》)。出处《本经》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种子。原形态冬葵(《本经》),又名:葵(《诗

  • 九子连环草

    《中药大辞典》:九子连环草药材名称九子连环草拼音Jiǔ Zǐ Lián Huán Cǎo别名珠串珠、夜白鸡、串白鸡(《贵州民间方药集》),硬九头狮子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肉连

  • 芒萁

    药材名称芒萁拼音Mánɡ Qí别名蕨箕、芒萁骨、路萁、狼萁、小黑白来源蕨类里白科芒萁属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Thunb.)Bernh.以全草或根

  • 山黄皮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黄皮药材名称山黄皮拼音Shān Huánɡ Pí别名假黄皮、野黄皮来源芸香科山黄皮Clausena dentata (Willd.)Roem.,以根、叶入药。

  • 瑞香根

    《中药大辞典》:瑞香根药材名称瑞香根拼音Ruì Xiānɡ Gēn出处《纲目》来源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的根或根皮。性味《纲目》:"甘咸,无毒。"功能主治《医学集成》:&quo

  • 漆叶

    《中药大辞典》:漆叶药材名称漆叶拼音Qī Yè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漆树科植物漆树的叶。随时可采。化学成分含槲毒素。性味《陆川本草》:"辛,温,微有小毒。"功能主治治紫云

  • 伊贝母

    《中国药典》:伊贝母药材名称伊贝母拼音Yī Bèi Mǔ英文名BULBUS FRITILLARIAE PALLIDIFLORAE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新疆贝母Fritillaria wal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