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乌毛蕨贯众

乌毛蕨贯众

药材名称乌毛蕨贯众

拼音Wū Máo Jué Guàn Zhònɡ

别名青蕨倪、大英雄、大蕨锯草、铁蕨、黑蕨猫、铁蕨黑蕨猫、黑狗脊、龙船蕨、大凤尾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lechnum orientale L.

采收和储藏:春、秋采挖根茎,削去叶柄、须根,除净泥土,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1-2m。根茎直立,粗壮,木质,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暗褐色光亮的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棕禾秆色,坚硬,上面有纵沟,沟两侧有瘤状气囊体疏生,向上无鳞片;叶片革质,长阔披针形,长50-120cm,宽25-40m,一回羽状;羽片多数,下部数对缩短,最下部的突然缩小成耳片,中部羽片长15-25(-40)cm,宽1-2rm,线状披针形,基部圆或楔形,无柄,全缘;侧脉细而密,通常分叉,孢子囊群线形,沿中脉两侧着生;囊群盖同形,开向中脉。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300m的山坡灌木丛中或溪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性状1.性状鉴别 本品根茎呈圆柱形或棱柱形,上端稍大,长10-20cm,直径5-6cm;棕褐色或黑褐色。根茎直立,粗壮,密被有空洞的叶柄残基及须很和鳞片,叶柄残基扁圆柱形,表面被黑褐色伏生的鳞片,脱落处呈小突起,粗糙;质坚硬,横断面多呈空洞状,皮部薄,有10余个点状维管束,环列,内面2个稍大。叶柄基部较粗,外侧有一瘤状突起,簇生10余条须根。气微弱而特异,味微涩。

2.显微鉴别 叶柄横切面:类三角形,外侧为数列厚壁细胞。基本组织中有8-9个类圆形、环状排列的分体中柱;周韧型维管束。

根茎横切面:形状不规则,常呈多角形,基本组织中有8-11个分体中柱,大小不一,大的呈长圆形、棒形、“V”形,小的类圆形,环列;周韧型维管束。

化学成分根茎含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类脂(lipids)1.30%,甾醇类(sterol)0.10%,其中有:5-胆甾烯醇(cholest-5-enol),24α-乙基-5-胆甾烯醇(24α-ethylcholest-5-enol),24α-乙基-5,22-胆甾二烯醇(24α-ethylcholest-5,22-dienol),24α-及24β-甲基-5-胆甾烯醇(24α-&24β-methylcholest-5-enol),24-甲基-5,22-胆甾二烯醇(24-methylcholesta-5,22-dienol)。

药理作用体外试验:乌毛蕨贯众有较强抗腺病毒(Ad3)活性。乌毛蕨贯众13.3g/kg灌胃稍有缩短家兔凝血酶原时间。

鉴别(1)薄层色谱 取本品粗粉3g,加水30ml,加热提取30min,滤过,滤液加盐酸酸化,用乙醚提取3次,合并滤液,浓缩至干,加氯仿2ml溶解,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丙酮-冰醋酸(80:20:2.5)展开,先喷以新配的0.5%牢固蓝B盐(fast blue B salt)溶液,再喷0.1mol/L氢氧化钠溶液,绵马酸类显橙红色斑点。

(2)取本品横切面片,滴加1%香草醛乙醇溶液及浓盐酸,镜检,可见细胞间隙的内生腺毛显红色。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血;驱虫。主感冒;头痛;腮腺炎;痈肿;跌打损伤;鼻衄;吐血;血崩;带下;肠道寄生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大剂量可用至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

临床应用乌毛蕨贯众注射液:取乌毛蕨根茎水煎,煎液浓缩成稠膏状,加95%乙醇反复沉淀3-4次后,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加注射用水稀释,再加中性醋酸铅沉淀,冷藏,过滤,滤液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除铅后,以氢氧化钠溶液调至pH7,再用0.2%活性炭脱色,过滤,加注射用水至所需量,精滤灌封,于100℃灭菌30分钟,每支2ml(相当于原药5g)。为子宫收缩剂,用于人工流产或产后子宫复原欠佳者,肌内注射每次1-2支。[《中草药通讯》1970,(5-6):35]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香蕉

    《全国中草药汇编》:香蕉药材名称香蕉拼音Xiānɡ Jiāo别名弓蕉、香牙蕉、甘蕉来源芭蕉科芭蕉属植物香蕉Musa paradisiaca L. var. sapientum O. Kuntze,以全

  • 猪毛

    《中药大辞典》:猪毛药材名称猪毛拼音Zhū Máo出处《纲目》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体毛。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猪肉"条。功能主治治崩漏,烫伤。用法用量内服:烧灰研末,0.5~1

  • 齐墩果

    药材名称齐墩果拼音Qí Dūn Guǒ出处本品入本草始见于《纲目》。李时珍引《西阳杂俎》,曰: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木犀榄的果肉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lea europaea L.采收和储藏:

  • 龙眼花

    《中药大辞典》:龙眼花药材名称龙眼花拼音Lónɡ Yǎn Huā出处《泉州本草》来源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花蕾。功能主治《泉州本草》:"诸种淋症,龙眼花煎汤服;下消、小便如豆腐,龙眼花一两,合猪赤肉炖食,

  • 小茴香

    《中国药典》:小茴香药材名称小茴香拼音Xiǎo Huí Xiānɡ英文名FRUCTUS FOENICULI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

  • 南瓜蒂

    《中药大辞典》:南瓜蒂药材名称南瓜蒂拼音Nán Guā Dì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瓜蒂。秋季采老熟的南瓜,切取瓜蒂,晒干。生境分部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其他地

  • 竹林标

    药材名称竹林标拼音Zhú Lín Biāo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紫葳科植物硬骨凌霄的根或叶。全年可采。根切片晒干,叶鲜用。原形态半藤状或近直立灌木。枝带绿褐色,常有小痂状凸

  • 麻羊藤

    药材名称麻羊藤别名复叶葡萄、黑葡萄、野葡萄来源葡萄科麻羊藤Vitis piasezkii Maxim.,以幼茎流出液汁入药。生境分部陕西、山西、河南、四川。性味微苦、涩,平。功能主治消食清热,凉血。主

  • 黄羊角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羊角药材名称黄羊角拼音Huánɡ Yánɡ Jiǎo别名蒙古瞪铃、蒙古原羚来源牛科动物黄羊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的角。镑丝用。性味

  • 白背叶根

    《中药大辞典》:白背叶根药材名称白背叶根拼音Bái Bèi Yè Gēn别名白膜根、白朴根(《岭南草药志》),野桐根(《闽南民间草药》)。出处《岭南草药志》来源为大戟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