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理特点之一。小儿肺娇胃弱,最易从口鼻感受病邪而患时行热病。故清·叶天士《幼科要略》提出“六气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留,郁蒸化热;惊恐内迫,五志动极皆阳”之说,以论证小儿“所患热病最多”。由于小儿
六气病因之一。①《幼科要略》:“长夏湿令,暑必兼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胃汁大受劫灼,变病由此甚多。”②《中医临证学基础》:“人体感暑夹湿,除暑的见证外,还伴有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闷,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二。多因胃热络伤,或心、脾、肝、肾劳损而致。《临证指南·吐血》:“内因起见,不出乎嗔怒郁勃之激伤肝脏,劳形苦志而耗损心脾,及恣情纵欲以贼肾脏之真阴真阳也。”其症身无表邪,脉不浮
见《青海药材》。为车前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简明中医妇科学》。指每月行经前一、二日,大便下血。多因素嗜辛辣燥血之物,热郁肠中,大肠与胞宫并域而居,当经行之前,胞中气血俱盛,引动肠中郁热,因而迫血下行所致。症见经前大便下血,色深红,面
证名。见《外台秘要》卷七。多因诸气郁滞及七情过用所致。《医学从众录·心痛》:“气痛,脉沉而涩,诸气郁滞及七情过用所致。宜二陈汤加沉香、乌药、百合主之。”《证治汇补·腹胁门》:“气痛,因恼怒而发,痛时隐
药物学著作。又名《得意本草》、《绛雪园得宜本草》。1卷。清·王子接撰。刊于1732年。本书收录古今常用药物458种,分上、中、下三品,记述扼要。
【介绍】:见李駉条。
指皮肤有发热感觉。多由阴虚或阳盛所致。《中藏经·寒热论》:“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热而热者,阳盛也。”若仅局部热痛,须防疮痈。《灵枢·上膈》:“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顶骨内痛极如鎚如钻也。夹痰湿者,每痛多眩晕,若痛连及目珠而胀急瘀赤者,(眼)外证之恶候;若昏眇则内证(内障)成矣”(《张氏医通》卷八)。某些内外障眼疾均可出现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