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世又呼偷针眼。”即针眼。详该条。
恶阻证型之一。平素胃热,孕后冲脉气盛,胃气不降所致。症见呕吐心烦,颜面潮红,口渴喜凉饮,便秘。宜清胃热,降逆止呕。用苏叶黄连汤(紫苏叶、黄连)加半夏、竹茹、陈皮,或加味温胆汤。
出《灵枢·癫狂》。病态性言语粗鲁狂妄,失却理智控制的症状。多为心火炽盛所致的实证。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小巢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治喉秘法:“蒂丁肿,后号悬疔。”又云:“心火上冲蒂丁,卒然紫肿,吞吐不利。”即悬雍垂肿痛。
病名。见佚名《抄本眼科》。即风火眼,详该条。
又称气化无权。指由于阳气不足,不能使体内生化机能畅旺,而致消化、吸收不良,影响气、血、精、液等的化生和体液代谢产物的排除。狭义的常指由阳虚而引起水液代谢机能障碍,致痰饮内停,水湿不化,小便不利等症。其
【介绍】:见刘防条。
眼科病证。见《证治准绳·杂病》。①指白睛部位的病痛。②又名白痛,俗称害白眼。指白睛无红肿而疼痛之证候。《审视瑶函》卷三谓白眼痛有表里之分。如火伏气分之白涩症属表。;郁邪蒸逼于内之白珠俱青症属里。
十三鬼穴之一。《备急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六针大椎上入发际一寸,名鬼枕。”所指即风府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