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苦豆根

苦豆根

《中药大辞典》:苦豆根

药材名称苦豆根

拼音Kǔ Dòu Gēn

别名秦头(《中田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扫雪苗、紫云英、山胡麻、草木犀状紫云英(《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为豆科植物草木犀状黄芪全草。夏、秋采集,切段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很深。茎直立,多分枝,有疏柔毛。叶稀少,单数羽状复叶,小叶3~5,矩圆形或条状矩圆形,长8~15毫米,宽1~5毫米,先端截形或微凹,基部楔形,两面有短柔毛;叶轴有短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多,小,疏生;总花梗长2~6厘米;苞片卵三角形;萼钟状,外面被黑色和白色短毛,长4.5毫米,萼齿5,三角形,长约0.5毫米;花冠粉红色或白色,龙骨瓣带紫色,旗瓣无爪,较翼瓣及龙骨瓣稍长;子房无毛,无柄。荚果小,近圆形,长2~3毫米,内含种子1粒。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沟旁或河床沙地、草坡、滩地、砂质碎石坡地、沙丘。分布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性味《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苦,微寒。"

功能主治《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祛风湿。治风湿性关节疼痛,四肢麻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苦豆根

药材名称苦豆根

拼音Kǔ Dòu Gēn

英文名Herb of Sweetclover-like Milkvetch

别名西豆根、粉豆根、苦甘草

出处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phora alopecuroide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苦豆子灌木,枝多成帚状,密被灰色平伏的绢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6-15cm;小叶15-25,灰绿色,长圆形,长1.5-2.5cm,宽7-10mm,叶两面及叶轴均被绢毛,顶端小叶较小,带革质,先端钝,基部近圆,托叶小,钻形,宿存。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cm;花密生;萼钟状,长约8mm,萼齿短三角状,密生平贴绢毛;花冠蝶形,黄色,较萼长2-3倍,旗瓣先端微凹,基部渐窄或具爪,翼瓣具耳;雄蕊10,1/3-1/4合生。荚果串珠状,长3-7cm,密生短细而伏的绢毛。种子多数,淡黄色,卵形。花期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北及河南、西藏。

性状性状鉴别 根呈长圆柱形,稍弯曲,一般切成长15-20cm的小段,直径0.8-2cm。表面棕黄色至褐色,粗糙,有明显的纵皱纹及裂纹,具横向皮孔,有时有支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平整的切面木质部作放射状排列,有裂隙。气微弱,味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的外层常反卷。皮层及韧皮部散有草酸钙方晶及8-10个成束的纤维束。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射线宽2-5列细胞,木质部导管散列,直径76-112μm;木纤维数十个成,木薄壁细胞稀少。

化学成分根含槐根碱(sophocarpine),苦参碱(ma-trine),槐定碱(sophoridine),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氧化槐定碱(oxysophoridine),槐根碱N-氧化物(sophocarpine N-oxide)等生物碱。又含黄酮类及茋类化合物:苦豆根酮(alpecurone)A、B、C、D、E、F、G,勒奇黄烷醇(leachianol)A、F、G,E-葡萄素(E-viniferin),苍白粉藤醇(pallidol),异补骨脂双氢黄酮(islbavachin),光果甘草醇(glabrol),三叶豆紫檀甙(trifolirhizin),阿莫萨姆尼定(ammothamnidin),苦甘草醇(vexibinol)即是槐属黄烷酮(sophoraflavanone)G,苦甘草定(vex-ibidin)即是勒奇黄烷酮(leachianone)A等。

鉴别理化鉴别 (l)本品横切片,加氢氧化钠试液数滴,栓皮部即呈橙红色,久置不消失。(色素(2)取本品粉末1g,用氨水湿润,加氯仿30ml,浸泡过夜,滤过。滤液分成二等份。一份蒸干后用乙醇溶解并转移至5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留作薄层定性用。另一份蒸干后用1%盐酸溶液10ml溶解,滤过,滤液分置两试管中,一管滴加改良碘化铋钾试液,产生红棕色;一管滴加碘化汞钾试液,产生黄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3)薄层色谱 取2块硅胶G薄层板,各板点上上述乙醇液及对照品氧化苦参碱、苦参碱、脱氢苦参碱。一块用氯仿一甲醇一氟水(50:6:3)展开,一块用苯一乙酸乙酯一丙酮一氨水(30:30:10:1)展开。以碘蒸气熏和改良碘化铁钾试液显色。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均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清肠燥湿;镇痛。主湿热痢疾;肠炎泄泻;黄疸;湿疹;咽痛;牙痛;顽癣;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祛风湿。治风湿性关节疼痛,四肢麻木。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茴香虫

    《全国中草药汇编》:茴香虫药材名称茴香虫拼音Huí Xiānɡ Chónɡ别名黄凤蝶、金凤蝶、芹菜金凤蝶[成虫名]来源昆虫纲鳞翅目凤蝶科金凤蝶Papilio machaon L.,

  • 老白花树皮

    药材名称老白花树皮拼音Lǎo Bái Huā Shù Pí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豆科植物羊蹄甲的树皮。全年可采。化学成分含鞣质10~15%。药理作用树皮及根有驱虫

  • 疏叶香根芹

    药材名称疏叶香根芹拼音Shū Yè Xiānɡ Gēn Qín英文名root of Laxleaf sweetroot, Aristate Sweetroot别名香根芹出处始载于《四川中草药》。来源药

  • 滚龙草

    药材名称滚龙草拼音Gǔn Lónɡ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膜蕨科植物城口瓶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chomanes fargesii Christ[Vandenboschia farges

  • 砂仁壳

    《全国中草药汇编》:砂仁壳药材名称砂仁壳拼音Shā Rén Ké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绿壳砂Amomum villosum Lour.

  • 刺菠

    药材名称刺菠拼音Cì Bō别名泼盘、托盘(《救荒本草》),空腹莲、空腹妙、饭包菠、雅早(《闽东本草》),饭消扭、地苗、田母,田角公(《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闽东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蓬

  • 白附子

    《中国药典》:白附子药材名称白附子拼音Bái Fù Zǐ英文名RHIZOMA TYPHONII别名禹白附子、独角莲、独脚莲、牛奶白附、鸡心白附、疔毒豆、麻芋子、雷振子来源本品为天南

  • 蚌粉

    《中药大辞典》:蚌粉药材名称蚌粉拼音Bànɡ Fěn别名蚌蛤灰(《千金方》),蜃灰(《纲目》),蚌壳粉(《本草述》),蚌壳灰(《中国医学大辞典》)。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

  • 叉枝鸦葱

    药材名称叉枝鸦葱拼音Chā Zhī Yā Cōnɡ别名苦葵鸦葱、羊奶及及、散枝鸦葱、分枝鸦葱来源菊科叉枝鸦葱Scorzonera divaricata Turcz.,以鲜植物汁液入药。生境分部内蒙古、

  • 天蓬草

    《中药大辞典》:天蓬草药材名称天蓬草拼音Tiān Pénɡ Cǎo别名雀舌草(《救荒野谱》),雪里花(《纲目拾遗》),吴檀(《植物学大辞典》),寒草、金线吊葫芦(《福建民间草药》),瓜子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