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紫藤

紫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藤

药材名称紫藤

拼音Zǐ Ténɡ

别名藤萝

来源豆科紫藤属植物紫藤Wisteria sinensis Sweet,以茎皮、花种子入药。夏秋采,分别晒干。

性味甘、苦,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止痛,杀虫。用于腹痛,蛲虫病。

用法用量1钱。

备注(1)种子内含氰化合物,用量过大有中毒的可能,虽能治疗蛲虫病,但不宜久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紫藤

药材名称紫藤

拼音Zǐ Ténɡ

别名招豆藤(《本草拾遗》),朱藤(《梦溪笔谈》),藤花菜(《救荒本草》),小黄藤(《植物名实图考》),紫金藤(《江苏药材志》),轿藤、豆藤、藤萝、黄纤藤(江西《草药手册》)。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藤茎叶。夏、秋采收。

原形态落叶攀援灌木。茎缠绕于他物上。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托叶线状披针形,早落;小叶7~11枚,卵状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4~7厘米,顶端一枚较大;小叶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幼时密生平贴细毛,成熟时无毛。总状花序侧生,倒垂,长15~30厘米;花梗柔弱,有毛,长1~2厘米;萼钟状,5齿裂,密被细毛;花冠蝶形,蓝紫色,旗瓣大,外反,基部有2附属体,翼瓣基部有耳,龙骨瓣钝,镰状;雄蕊2体;花柱内弯,柱头顶生。荚果长而扁平,长10~20厘米,密生绒毛。种子扁圆形,1~3粒。花期3~4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根(紫藤根)、种子(紫藤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多栽培于庭园。分布东北、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

化学成分树皮含紫藤甙及树脂。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鼠李糖甙、木犀草素7-鼠李葡萄糖甙、芹菜素7-鼠李葡萄糖甙。新鲜叶含维生素C109毫克%。花含挥发油0.6~0.95%;尿囊素和尿囊酸的含量占花中总氮量的27%。又含廿七烷和22,23-二氮豆甾醇。

药理作用紫藤甙及树脂均有毒,能引起呕吐、腹泻乃至虚脱。

性味《本草拾遗》:"味甘,微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水癊病。作煎如糖,下水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紫藤

药材名称紫藤

拼音Zǐ Ténɡ

英文名Stem of Chinese Wisteria

别名招豆藤、朱藤、藤花菜、小黄藤、紫金藤、轿藤、黄环、藤萝、黄纤藤、小黄草。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本草拾遗》:紫藤,花LU碎拭酒醋白腐坏;子作角,其中仁熬令香,着酒中令不败,酒败者用之亦正。四月生紫花可爱,人亦种之,江东呼为招豆藤,皮着树,从心重重有皮。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紫藤的茎或茎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isteria sinensis Sweet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茎或茎皮,晒干。

原形态紫藤 落叶攀援灌木,高达10m。茎粗壮,分枝多,茎皮灰黄褐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2-40cm;有长柄,叶轴被疏毛;小叶7-13,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1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幼时两面有白色疏柔毛;小叶柄被短柔毛。总状花序侧生,下垂,长15-30cm,花大,长2.5-4cm;花萼钟状,先端浅裂,萼齿5,上部萼齿不明显,疏生柔毛;花冠蝶形,紫色或深紫色,旗瓣大,外反,基部有2个附属体,翼瓣基部有耳,龙骨瓣钝,镰状,光瑞微弯;雄蕊10,二体;花柱内弯,柱头顶生,半球状。荚果长条形,扁平,长10-20cm,密生黄色绒毛。种子偏圆形,l-3颗。花期4-5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疏林缘、溪谷两旁,空旷草地,也栽培在庭园内。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陕西、甘肃。北方为种植,长江以南有野生。

栽培生物学特性 性喜湿润,避风向阳,耐寒耐旱。土壤宜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上。

栽培技术 用播种、扦插、压条。嫁接繁殖均可。播种繁殖:于秋后来种晒干贮藏,次年早春浸种,气温10-13℃即可发芽。扦插繁殖:可于秋季,选当年生茎部枝条长8-10cm,带种扦插,如控制温度16℃则生根较快。变种可用嫁接繁殖:以实生苗作砧木。春夏进行嫁接。定植宜选空旷地,以利根系发展与枝蔓攀援,寒冷地区应选向阳避风处,防止晚霜使嫩叶受冻。定植后设立棚架,以便枝蔓牵引。

病虫害防治 有刺蛾、赤杨毛虫、紫藤叶虫等为害叶片,可用敌百虫防治。

化学成分茎皮含a-L-吡喃鼠李糖基(1→5)-β-D-呋喃木糖基(1→3)-a-香树脂醇[a-L-rhamnopyranosyl(l→5)-β-D-xylofu-ranosyl(1→3)-a-amyrin],β-谷甾醒(β-sitosterol),三十烷醇(tri-acontanol),12-羟基三十烷-4,7-酮(12-hydroxytriacontan-4,7-dione),原甾醇(protosterol)B和山奈酚(kaempferol)。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鼠李糖甙(luteolol-7-glucorhamno-side),木犀草素-7-鼠李葡萄糖甙(luteolol-7-rhamnoglucoside)即忍冬苦甙(loniceroside),芹菜素-7-鼠李葡萄糖甙(apigenol-7-rhamnoglucoside)即野漆树甙(rhoifoloside)和尿囊素(allan-toin)及尿囊酸(allantoic acid)。花含正二十七烷(heptacosane),22,23-二氢豆甾醇(22,23-di-hydrostigmasterol),夏至草素(marrubiin),鲜花含挥发油,经GC分离获得120个峰,其中有: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1-辛烯-3-醇(1-octen-3-ol),苯甲醛(benzaldehyde),芳樟醇(linalool),苄醇(苯甲醇,benzylalcohol),苯乙醇(2-phenylethanol),6-乙炔基四氢-2H-吡喃-3-醇(6-ethynyltetrahydro-2H-pyran-3-ol),2,3-氢苯并呋喃(2,3-dihydro-benzofuran),2-氨基苯甲酸(2-aminobenzoic acid),苯甲酸甲酯(methyl benzoate),a-金合欢烯(a-farnesene),1H-吲哚(1H-indole),异丁香油酚(isoeugenol),十六酸甲酯(methyl hexadecanoate),棕榈酸乙酯(ethyl palmitate),二十二烷(heneicosane),二八烷酸(coctadecanoic acid)即硬脂酸(stearic acid),二十三烷(tricosane)。

毒性紫藤甙及树脂均有毒,能引起呕吐、腹泻乃至虚脱。

性味味甘;苦;性微温;小毒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利水;除痹;杀虫。主水YIN病;浮肿;关节疼痛;肠寄生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各家论述《本草拾遗》:主水YIN病。作煎如糖,下水良。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百合花

    《中药大辞典》:百合花药材名称百合花拼音Bǎi Hé Huā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百合等的花蕾。化学成分参见"百合"条。性味《滇南本草》:"性微寒平,

  • 白桦皮

    药材名称白桦皮拼音Bái Huà Pí别名刻因托斯(维名)。出处《新疆中草药手册》来源为桦木科植物疣枝桦的树皮。采伐树木时剥皮,晒干,生用或炒炭用。原形态疣枝桦,又名:疣

  • 旱水仙根

    药材名称旱水仙根拼音Hàn Shuǐ Xiān Gēn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石蒜科植物韭莲的根。原形态形态详"赛番红花"条。性味治痈疮红肿。功能主治外用:捣敷。摘录《中药

  • 松球

    《中药大辞典》:松球药材名称松球拼音Sōnɡ Qiú别名松实(《别录》),松元(《重庆草药》)。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松科植物油松或马尾松、云南松等的球果。化学成分种仁含蛋白质15.3%,脂

  • 圆萼刺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圆萼刺参药材名称圆萼刺参别名华刺参来源川续断科圆萼刺参Morina chinensis (Batal. ex Diels) Pai,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甘肃、内蒙古、青海、四川、云

  • 毛蓼

    《中药大辞典》:毛蓼药材名称毛蓼拼音Máo Liǎo别名四季青(《植物名实图考》),水辣蓼(《广西药植名录》)。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蓼科植物毛蓼的全草或根。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40~100

  • 树甘草

    药材名称树甘草别名裂果金花、当娜、大树甘草来源茜草科树甘草Schizomussaenda dehiscens (Craib) Li,以根、茎入药。生境分部广西、云南。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

  • 臭梧桐子

    《中药大辞典》:臭梧桐子药材名称臭梧桐子拼音Chòu Wú Tónɡ Zǐ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果实或带宿萼的果实。功能主治《上海常用中草药》:&q

  • 飞来鹤

    《全国中草药汇编》:飞来鹤药材名称飞来鹤拼音Fēi Lái Hè别名隔山消、隔山撬[四川]、白何首乌[江苏、江西]、野红苕、羊角藤、土白蔹、万世竹、剪蛇珠、山步虎、野番薯来源为萝藤科牛皮消属植物飞来鹤

  • 铁杆地柏枝

    《全国中草药汇编》:铁杆地柏枝药材名称铁杆地柏枝拼音Tiě Gǎn Dì Bǎi Zhī别名地柏枝[陕西]、一柱香来源蕨类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植物北京铁角蕨Asplenium pekin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