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多因暑邪客于冲任胞宫,血难停留而致突然经血崩下。症见血色深红,质稀,量多如注,面赤或垢,身热口渴喜凉饮。治宜清热祛暑,凉血止血。方用单芩心丸,或益元散加百草霜。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茶子饼之别名,详该条。
见脉诀条。
指神气的耗散与恢复。《灵枢·九针十二原》:“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
北方之极,与南极相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朝北极。”
唐代太医署一种官职的名称,只设1名。
【介绍】:清代医家。字子固。籍贯不详。撰《眼科百问》一书(1657年刊)。
病名,鼻漏证之因风邪而发者。《外科启玄》卷七:“二曰风漏,其孔内痒甚是也。”
见《本草纲目》。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外治法。因常用于治疗痧症,又称扭痧、拧痧、提痧、挤痧。按不同病情在太阳、印堂、大椎或颈侧以及华佗夹脊等处,用两指腹或屈曲两手指关节挤拧至皮下出血。有发散解表,通经疏郁作用。适用于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