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毒疮

湿毒疮

病名。是发生在下肢的一种湿疡。出《外科启玄》卷八。又名下注疮。多由风湿热客于肌肤所致。发于小腿足踝等处。急性者初起患部皮肤潮红,继起丘疹、水泡、瘙痒,破后黄水淋漓,浸淫成片,常对称发生,属湿热偏重;慢性者多伴有血虚,皮肤肥厚粗糙,脱屑,搔痒无度,病程迁延,属血虚风燥。急性宜清热利湿,内服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外用黄柏野菊蒲公英煎汤待冷湿敷,渗水减少后用三黄洗剂青黛散。慢性宜养血祛风,内服当归饮子或除湿胃芩汤,外用青黛膏加铜绿外搽;亦可用苦参汤药浴。相当于下肢湿疹

猜你喜欢

  • 白花散

    《卫生宝鉴》卷十七引申显卿方。朴硝不拘量。为末,每服二钱,茴香煎汤。食前调下。治膀胱有热,小便不通。

  • 运水入土

    小儿推拿方法。操作方法有:①用运法由小儿小指指腹部的肾经穴起,沿手掌的尺侧和掌根部,至大指指腹的脾经穴。因肾属水,脾属土,故名。《小儿按摩经·手诀》:“以一手从肾经推去,经兑、乾、坎、艮土脾土按之,脾

  • 免乳

    出《证治准绳·女科》即分娩。详该条。

  • 心愦愤(kuì 愧)

    症名。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愦,昏乱之意。心愦愦是形容心神昏乱不能自主之状。

  • 五会

    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人迎,见该条。

  • 囟不合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气血少弱,骨木不荣,由肾气未成,肝肺壅热上冲于脑,遂令发枯,骨髓不足而囟不合。即解颅,详该条。

  • 肺极

    病名。《奇效良方·痨瘵门》:“肺极,则寒痹腰痛,心下坚,有积聚,小便不利,手足不仁。”治以天门冬大煎。参见六极条。

  • 员在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 病藕包

    病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即臑痈。详该条。

  • 仓廪(lǐn 凛)之本

    指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仓廪,即仓库。脾胃等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