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两颧骨部呈现鲜红之色。出《灵枢·五阅五使》。《景岳全书·面病》:“两颧鲜赤,如脂如缕而余地不赤者,此阴虚也。”多因肝肾阴亏,虚阳上孚所致。治宜滋阴降火为主。方用八仙长寿丸、九补阴丸等。亦有心火
即开窍。详该条。
附于耳孔附近的小毛。有防止异物进入外耳道的作用。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箧中方》3卷。
即七宝散第一方,见七宝散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六棱菊之别名,详该条。
见《陕西中药志》。即红花,详该条。
痿证之一。见《证治汇补·痿躄章》。多由产后恶露未尽,或跌仆损伤,瘀血不消所致。症见四肢痿软,不能运动,兼见疼痛、脉涩等症。治宜活血行瘀为主。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或用归梢汤。参见痿条。
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一。指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