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藏族名医。约生活于五、六世纪之间。西藏人,曾为藏王的御医,是藏医学史上记录的最早的藏族医学家。
见《本草纲目》。为胡桐泪之别名,详该条。
痧证之一。指痧胀而有呃逆者。《痧胀玉衡·呃逆痧》:“痧胀为呃,有痰火血郁之分,有食阻气阻之异,有病重喘呃之凶。苟非细辨受病之原,用药稍或不妥,非惟不效,势必呃死,是明痧呃之害焉。”治宜放痧,方用细辛大
胸中的阳气,亦即上焦阳气。《类证治裁·胸痹》:“胸痹……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宣降。”
指本经罹病而取用他经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或称他经选穴法。如足阳明胃经的胃痛,取足太阴脾经的公孙;任脉为病的崩漏,取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等。
见《南越笔记》。为石花菜之别名,详该条。
推拿穴位名。见《小儿推拿秘旨》。即肺经。见该条。
指食物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包括食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升降浮沉、归经、主治、配伍、禁忌、用量、用法及食物的产地、采集、贮藏、加工、烹调等。与“药性”理论相似。
肝气的一种作用。肝的功能正常时,如春天树木,充满生机,表现升发之象。但升发太过,则为肝阳上亢,反会出现头痛、眩晕等证候。
《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方。竹沥一斗四升,独活、芍药、防风、茵芋、甘草、白术、葛根、细辛、黄芩、川芎各二两,桂心、防己、人参、石膏、麻黄各一两,生姜、茯苓各三两,乌头一枚。为粗末,以竹沥煮取四升,分六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