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论》卷上方。柴胡、黄芩、陈皮、甘草、当归、白芍药、生地黄、天花粉、知母。加姜、枣,水煎服。治温病下后,重亡津液,里症未尽,而表有余热者。
病证名。鼻塞不通,而多涕液。《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和,风冷乘之,使气道遏而不通,则风冷与气上畀,蒸而为液,其液复畀于下,故令鼻多涕。”治法见涕液不收条。
气功家隐语。出《入药镜》。指脾土。因黄为脾土之色,脾藏意,故又指意念。
见《证治要诀》。即恶阻。详该条。
古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又称水毒病,详该条。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又名类中风。详该条。
指忧愁过度所致的疾患。《医醇賸义·忧伤》:“忧愁太过,忽忽不乐,洒淅寒热,痰气不清,萱草忘忧汤主之。”参见忧郁条。
肌肉坚实,关节舒缓。《灵枢·逆顺肥瘦》:“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三虫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即姜片虫。见姜片虫病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