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无汗

无汗

证名。出《素问·脉要精微论》。泛指当出汗时而不出汗的症候。常因邪闭表实、津血不足等因所致。伤寒无汗,有邪在表者,有邪行里者,有水饮内蓄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有盛夏当出汗而无汗者。《赤水玄珠·汗门》引丹溪曰:“盛夏浴、食无汗为表实。”又有阴血耗伤或阳虚而无汗者。《灵枢·营卫生会篇》:“故夺血者无汗。”《伤寒明理论·无汗》:“诸阳为津液之主,阳虚则津液虚少,故无汗。”病情不同,宜审因施治。

猜你喜欢

  • 王氏保赤丸

    南通王胪卿秘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大黄、黄连、姜淀粉、巴豆霜、川贝母、荸荠粉、制南星、朱砂。微丸剂,每丸0.3克,半岁以内每次服五粒;六个月至三周岁,每超过一个月加一粒;三周岁以上,每超过一岁加五

  • 狮鞭草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玉龙鞭之别名,详该条。

  • 产后咽喉作蝉声

    病证名。产后危证之一。出孟葑《仁寿镜》。因产后败血冲遏于心,入于肺,气与血并,喉声如蝉鸣。治宜乳香一钱,煎汤入陈酒三分服之。

  • 北鲜皮

    见《药材资料汇编》。即白鲜皮,详该条。

  • 小通花

    见《四川中药志》。为小通草之别名,详该条。

  • 沈氏闷泉丸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七方。益智仁、茯苓、白术、白蔹、炒栀子、白芍药。治小儿睡中遗尿属实热者。若挟寒者,去栀子,加山茱萸、巴戟天、干姜。

  • 气积

    病证名。九积之一。指气机郁滞成积者。《儒门事亲》卷三:“气积,噫气痞塞,木香、槟榔之类,甚则枳壳、牵牛。”《金匮翼·积聚统论》:“气积,气滞成积也,凡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故王宇泰云:治积之

  • 舌本出血

    即舌衄。详该条。

  • 发表温经

    汗法之一。解表药与温通经脉药物并用,以散邪温经的治法。如患者平素阳虚,感受风寒,邪入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腰腿痛,手足凉,苔白,脉濡,用当归四逆汤,发表温经散寒。又如治疗少阴兼太

  • 吴得夫

    【介绍】:宋代医家。生平不详。撰有《吴得夫集验方》7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