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两乳作胀,连及胸胁,或两乳头胀硬痒痛,甚至不可触衣。详见经行乳房胀痛。
即第三磨牙。详真牙条。
见《山西中草药》。为鹿衔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痢疾排出呈脂膏血性的大便。《诸病源候论》卷十七:“此是赤利肠虚极,肠间脂与血俱下,故谓利如膏血也。”为湿热之邪郁结肠间,损伤阴络所致。治宜滋血养阴。用驻车丸。
【介绍】:参见邵三山条。
病名。《喉科心法》:“初起小舌尖渐肿逐粗,形如樱桃,红或紫,疼痛腐烂。由多食厚味,燔灼之毒,酒醴蕴热,聚于胃经而成。”治宜清热解毒。用清胃散、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悬旗风、帝钟风等条。
刺法。与“随而济之”对举。为迎随泻法的基本原则。意指针刺泻法要逆着经气而刺,损夺有余。《难经·七十九难》:“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如寅时肺经气盛,此时针刺,为逆其气之盛来,为泻;或针光朝经脉流注反
【介绍】:清初著名藏医学家。生活于十七世纪。与著名藏医学家德西·桑吉嘉措同时,曾任五世达赖的侍医。奉五世达赖之命,补充了《祖先口述》中的残缺部分。著有《医药训诫》、《金饰格言》、《药物性能独解》等多种
病证名。因气虚所致的痰证。《症因脉治》卷二:“气虚痰,面黄肌瘦,六脉濡缓。”治宜健脾、益气、化痰。方用六君子汤等。参见痰证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大惊卒恐,则精神内损,肾气受伤,气陷于下。肾主藏精,肾气损则精气法,可致惶恐不安,骨痠痿弱,滑精或小便失禁等。《灵枢·安神》:“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