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不能食

不能食

证名。出《素问·评热病论》。指食欲减退,甚则不进饮食。《杂病源流犀烛·伤食不能食源流》:“不能食,脾胃俱虚病也。东垣云,脾胃旺,能食而肥;脾胃虚,不能食而瘦,此之谓也。故治之者必当知不食之故。由于脾胃之虚,急当补益,宜补中益气汤,而不可用诛伐,使元气愈虚,斯为要着;或补之不效,更当兼补其母,使火以生土,土自健运,宜八味丸二神丸;补母不效,更当兼顾其子,使金不窃母之气以自救,致脾胃益虚,则土自能保,宜茯苓人参桔梗甘草。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或有实火,或有寒痰,或有湿饮,而元气未衰,邪气方甚者,方可稍用消导,而仍以补益为主,宜异功散香砂枳术丸。其有挟郁者,开之,宜育气丸动气者,平之,宜异功散加木香沉香上焦湿热阻气者,开提之,宜枇杷叶苏子杏仁黄芩降香、土瓜蒌皮;胃伤恶食,络虚风动浮肿者,和解之,宜人参、檀香泥、新会皮、炒荷叶蒂、炒粳米;心营热入,胃汁全亏,不饥不食,假寐惊跳者,调摄之,宜鲜生地竹叶心、金银花火麻仁麦门冬、生知母;脾胃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膨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无味者,通快之,宜消谷丸腹中虚冷,不能食,食辄不消,羸弱生病者,温暖之,宜苍术丸时病后,胃气未和,知饥不纳者,调养之,宜茯神枣仁川石斛、知母、鲜莲子、鲜省头草,夫然后脾胃益快,自然进食矣。”《证治汇补》:“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口苦,宜消导。虚则倦怠面色痿黄,必心下软和,宜异功散加砂仁;有虚痰者,六君子汤。”热病后期,胃液受伤不能食而烦渴者,宜清胃养液,用竹叶石膏汤加减。参食减、不食条。

猜你喜欢

  • 敷药发泡疗法

    用某些对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穴位的治疗方法。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蚖……以葪印其中颠。”意即用芥子泥敷贴头顶中央。《针灸资生经》称此法为天灸。一般选用大蒜、毛茛、天南星、蓖蔴子、威灵仙

  • 赵依吉

    【介绍】:见赵学敏条。

  • 老龙

    推拿穴位。①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中指远端背面靠指甲根处。掐此穴治惊风、昏迷。《保赤推拿法·掐老龙穴法》:“此穴在中指背靠指甲处。相离如韭叶许。若几急惊暴死,对拿精灵、威灵二穴,不醒,即于此穴掐之,

  • 温胃丹

    《证治准绳·幼科》集七方。人参、白术(炮)、木香各一两,五味子、当归、高良姜各五钱。为细末,面糊为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送下。治小儿腹痛啼哭不止。

  • 伤寒明理药方论

    见仲景全书条。

  • 司徒·嘎玛俄拉

    【介绍】:元代藏医家。医术高明,求医者多有良效。著有《医药本论》、《四部医典释义新目》等。

  • 小儿舌膜

    病证名,出《本草纲目》。《疡医大全》谓其症为“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多因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舌所致。临床还有舌下有膜如石榴子,妨碍吮乳,啼声不出者。治宜先将此膜刮去,外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

  • 募原

    即膜原。《灵枢·岁露论》:“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详膜原条。

  • 血证论

    书名。《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之一。8卷。清·唐容川撰。刊于1884年。卷1为血证总论;卷2~6对血上干、血外渗、血下泄、血中瘀证及失血兼见诸证的170余种血证的辨证治疗作了较详细的探讨;卷7~8为方论,

  • 胶圈套扎注射法

    痔结扎疗法之一。操作同单纯结扎法。但不用丝线,而是以血管钳将胶圈套扎于痔核基底,再注射内痔枯萎液。术后同单纯结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