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诠
参见小儿则条。
参见小儿则条。
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孩儿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笔筒草之别名,详该条。
亦称血不循经。指血液不按经脉运行而溢于脉外。临床多见于因气虚、气逆、血瘀、火热等原因引起的崩漏、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及瘀斑等症。
证名。指外伤后瘀血和失血的病证。前者多见瘀血肿块,胀痛固定不移;后者或因体内某部出血,或血自诸窍溢于体外,并见头晕、心悸、口干等症。根据“血为气守”的理论,治以复元活血汤为主,酌加补气之品。如严重出血
参见舒卡·年姆尼多吉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司呼吸,鼻为呼吸出入门户,鼻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须赖肺气调和,呼吸畅利。《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若风寒袭肺,则鼻塞,嗅觉不灵;肺有燥热,则鼻干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哑门,见该条。
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即相思子,详该条。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中。即井疽之成漏者。见井疽条。
①见《花镜》。为卷柏之别名。②见《本草纲目》。为独活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