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即肛门。
出《斗门方》。即原蚕沙,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降香桃花散,见该条。
病名。见《银海精微》。即鸡冠蚬肉,详该条。
病证名。①病在中焦,胃热则流热涎,脾虚则流冷涎。症见涎唾从口角流出,绵绵不已,睡时尤甚,以致浸淫口角及下唇,皮肤红赤,湿烂生疮。治法若因胃家有热者,宜清胃泻火。用清胃散加减;若因脾家虚寒者,宜温中补脾
书名。2卷(即《景岳全书》卷7~8)。明·张介宾撰。张氏据《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阐述伤寒多种病证,并从八纲的角度予以辨析。其治法部分主张“古法通变”,吸取《伤寒论》以后诸家的学术
病在下焦及服补养药、补肾药、驱虫药均可在饭前服。《神农本草经》:“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
证名。出《素问·气穴论》。筋缩的别称。指筋脉挛急不舒。详筋缩条。
病名。出清·不著撰人《外科集要论法》。即调疽。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独脚乌桕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