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针刺、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总称。简称针灸针刺疗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具,刺激人体穴位,运用操作手法,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艾灸疗法是以艾绒搓成艾团或艾条,点燃后温灼穴位皮表,达到温通经脉、扶阳散寒的目的。方法虽异,但都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常配合使用。针灸疗法是中医学术中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它具有简便、效验、安全、适应症广等特点。脏腑经络学说是指导针灸疗法的基本理论。针刺原起于砭石;艾灸萌芽于火燎。冶金术的发明和对植物学的认识深化,逐渐过渡到金属制针、燃艾而灸。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针灸的应用已有全面的论述,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晋代的皇甫谧,把《黄帝内经》中的针灸内容分门别类、系统整理,并参考《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结合自己的经验,撰《针灸甲乙经》12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流传国内外,是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籍。隋唐时期,针灸学有很大发展。唐代太医署设立针灸专科,内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工,从事针灸专业。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并绘彩色针灸图;王焘编《外台秘要》注重灸法。北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考经穴,并创铸铜人,教授针灸。这一时期,我国的针灸已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元明时期,针灸著作日益增多。滑伯仁撰《十四经发挥》,考证经络;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集诸家之说,广搜博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撰《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以前的针灸文献,影响较大,至今仍为学习和研究针灸学术的主要参考文献。清代还有《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和《针灸集成》等著作,其中《针灸逢源》首列经穴361数,为今所循。从晚清至民国,针灸学术比较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针灸疗法有很大发展。开展针灸教学,成立研究机构,针灸临床也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针刺麻醉的成功,经络研究的深入,对外交流也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和针麻原理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 横关翳内障

    病名。《秘传眼科龙木论》:“横翳内障一名横关翳内障,”详横翳内障条。

  • 承灵

    经穴名。代号GB1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头顶部,当瞳孔直上入发际4.5寸处;或于头临泣后4寸取穴。另说在入发际三寸五分(《备急千金翼》);入发际五寸(《针灸大成》)

  • 睛明骨伤

    病名。即额骨眉弓部损伤。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多由跌打所致。轻者局部肿胀、疼痛、压之痛剧,重则骨陷下。治宜按一般外伤和骨折处理。

  • 血箭草

    见《湖南药物志》。为地榆之别名,详该条。

  • 痎疟疏方

    见痎疟论疏条。

  • 本草拾遗

    书名。见《唐书·艺文志》。10卷。唐·陈藏器撰。据《嘉祐本草》所引书传称:“《本草拾遗》,唐·开元中京兆府三原县尉陈藏器撰。以《神农本经》虽有陶(弘景)苏(敬)补集之说,然遗逸尚多。故别为序例一卷,拾

  • 外感噎隔

    病证名。多因偶逢赫曦之令,或远行劳倦,时当大热,燥火烁人,津液内涸所致。《症因脉治》卷二:“外感噎隔之症,向无饮食阻隔,忽尔内热唇焦,饮食不得下咽,下咽噎住不通,或下咽而复吐出,烦热引饮。……右脉洪数

  • 羊须疮

    病名。见《外科寿世方》卷二。即羊胡疮。详该条。

  • 沙石淋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第八。又称沙淋、石淋。以小便排出沙石为主症。《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轻则为沙,重则为石。”详石淋条。

  • 环溪草堂医案

    3卷。清·王泰林撰。柳宝诒据多种抄本选辑加按,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治案分内伤杂病、伏气、暑病、外伤、妇人、小儿等三十五门。王氏审证论病细致明确,对于疑难病症多详述治疗过程。医案证方契合,以古法化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