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七
见《陕西中草药》。为红毛七之别名,详该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红毛七之别名,详该条。
是一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病急骤,高热,昏迷,抽搐,开始多无脓血便为其特征。多发于夏秋两季,常见2~7岁小儿。由于疫毒之邪从口而入,湿热蕴伏肠胃所致。可出现邪毒旺盛的闭证,同时又可伴随正气虚
见《辽宁经济植物志》。为紫草之别名,详该条。
即骈指押手法,见该条。
喜为心之志。在正常情况下,喜则心气舒畅,血气通利,营卫调和。若暴喜过度,则血气涣散,不能上奉心神,而见神不守舍,精神恍惚,或喜笑不休等症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志为喜。”
见《广西中药志》。为落地生根之别名,详该条。
医论著作。又名《医学课儿策》。清·高鼎汾撰于1843年。全书采用问答体裁,每一问答论一病症。共15题。包括临床常见的温热、湿温、燥病、痢疾、中风、虚劳、妇科等疾病,先假设若干疑问,从而运用辨证论治的准
《圣济总录》卷十三方。黄芪一两半,羌活、石斛、防风、枳壳(麸炒)、人参、炮附子、茯苓、牡蛎、五味子、牛膝(酒浸)各一两,续断半两,地骨皮三分,干地黄二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煎服。治心脾受病,精血虚
方书。日本丹波元胤纂。纂年不详。本书以四君子汤、四物汤、小半夏汤、白虎汤、理中汤、逍遥散等28首常用古方为纲,详述每方经加减后衍变之新方,及诸方功能、主治。如由四君子汤衍为茯苓饮、惺惺散、六物散、七珍
白苔满布,有两条灰色苔呈纵形排列的舌象。若灰苔色润,可刮净者,为脾胃虚寒挟食滞,宜温中健脾消滞。若苔干厚无津,刮之不净,为肠胃热结已实,宜通里攻下(见《伤寒舌鉴》)。
证名。又名肺热痿。多因郁火克金,肺热叶焦,或肾火上炎所致。《症因脉治》卷三:“肺热痿软之症,皮肤干揭,上则喘咳,下则挛拳。此《内经》肺热成痿之症也。”治宜滋肾清肺。肾火上炎,可用知柏天地煎,玄武胶为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