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之一。先将三棱针在酒精灯上加热,并使其尖端1.5厘米烧红,蘸香油,趁热刺入喉瘤体或乳蛾体。根据蛾体大小深度可达0.15~0.4公分,或停针1~2秒钟,或旋即出针。
病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三贝母条下。即人面疮,见该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虎掌草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闷乱烦热之状。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参见闷瞀条。
见《贵州卫生》(11):1959。为水田七之别名,详该条。
即《针灸大成》所称的平补平泻。见该条。
即九转之丹,详该条。
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条。
病证名。指膏粱积热,湿热伤脾所致的痿证。《症因脉治》卷三:“脾热痿软之症,唇焦齿燥,口干作渴,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侧,纵缓不能举动,此《内经》脾热痿弱之症也。”治宜清热化湿。水湿生热者,可用栀连平胃散
见友渔斋医话六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