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又名急中风。因毒厉之气乘虚入侵所致。《圣济总录》卷六:“急风,其证筋脉紧急,身背强直,面黑鼻干,口噤不语,须臾风入五藏,与清气相引,则通身壮热,汗出如油,直视唇青,痰涎结
病证名。指因湿热内结,通降失调所致的腹痛。《杂病源流犀烛·腹少腹病源流》:“湿热腹痛,按之愈甚,宜升提,利小便。宜升麻、柴胡、防风、葛根、木通、黄连、黄芩、滑石、车前。不愈,微利之,宜加熟大黄,即土郁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朴硝120克,鲜莱菔(切片)2500克。水煎顿服。治大便燥结久不通,身体兼羸弱者;近代也用于蛔虫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早期肠扭转及肠套迭,手术后肠麻痹等一般情况较
病名。见《疡科选粹》卷七。即疣。详疣、千日疮条。
五脏病邪之一。《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难经·十难》:“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介绍】:见王锡錱条。
《疡科选粹》卷二方。当归、生地黄、白芍药、人参、炙甘草、官桂、黄芪各八分。水煎服,日二次。治疽毒已溃疼痛。
五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又为二十三蒸之一。详五蒸、二十三蒸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疳之一。详五疳条。
五行学说内容之一。出《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类经》注:“亢者,盛之极也。制者,因其极而抑之也。盖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乖,而强弱相残矣。故凡有偏盛,必有偏衰。使强无所制,则强者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