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中药志》。为粉条儿菜之别名,详该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鹅脚板之别名,详该条。
名词。出《素女经》。指性交。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千层塔之别名,详该条。
见《珍珠囊》。即灯心草,详该条。
证名。即阳明经病。见《医学心悟》。详阳明经病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官,肾气足则听觉聪敏,肾气衰则耳鸣、耳聋。《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通于脑,脑为髓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失于濡养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腹结,见该条。
详瘴条。
病证名。痢疾的一种类型。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八。又名蛊痢。由于患者正气内亏,感染毒疠之气,邪与气血相搏,入于肠胃,毒气蕴积,值大肠虚者,则便痢血,其特点为排出物如鸡鸭肝片。由于毒气盛热,侵入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