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唐外科医生。约八世纪时遇高人授予《发背方》,有效验,却以之卖弄求利。后于九江为虎所食。驿吏在其囊中得《发背方》真本,由太原王昇之写以传世。
见《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生地黄、牡丹皮、生甘草各五钱,熟甘草、黄芪各一钱,当归身、熟地黄、苍术、秦艽、肉桂各三分,橘皮、升麻各七分,白芍药各一钱五分。为粗末,水煎,空腹服。治肠澼下血,其血唧出有力而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为九疸之一。《外台秘要》卷四。以肺瘅为膏疸,症见身面皆黄,饮少而小便多。多因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治宜秦椒散等方。参见黄疸条。
①病证名。指容易发怒。出《灵枢·杂病》。即善怒,详该条。②喜与怒的合称。《灵枢·百病始生》:“喜怒不节则伤藏。”
见《陆川本草》。为九节茶之别名,详该条。
人体部位名。见《银海精微》。即眼弦,详该条。
出《灵枢·经脉》。即督脉络脉。详该条。
病证名。指气虚引起的咳嗽。多因劳役过度,肺气有伤;或饮食劳倦,中气有损,土不生金所致。《症因脉治》卷二:“气虚咳嗽之症,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咳嗽吐痰,痰色清稀,饮食减少。”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方用四君子
病证名。指寒邪外袭皮毛,内入于肺所致的咳嗽。《症因脉治》卷二:“伤寒咳嗽之症,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喘咳。”脉浮紧或浮数。治宜分时令,寒伤肺,未郁热者,冬月麻黄杏仁汤;若三时恶寒身热咳嗽,前方加石膏
辨析疾病证候。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环节之一,参见辨证论治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