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顾氏医镜条。
证名。指气喘时声音粗大。可见于热病患者。《素问·太阴阳明论》:“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亦可见于肿胀病者。《素问·水热穴论篇》:“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
出《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即隐疹,详该条。
【介绍】:见吕夔条。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抽筋痧,两足筋抽疼甚,忽一身青筋胀起如筋粗。”宜放毒血,治宜丁香阿魏丸等。参见痧条。
出王伯龙《养儿宝》。又名闷肠生、梦生、闷脐生、生后不啼。包括寤生、草迷。指婴儿生下闷绝不啼,相当于新生儿窒息。
病名。《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产后气血劳伤,脏腑虚弱,若风冷乘之,血气愈虚,形气羸损,风冷入脏,令人无子,谓之风虚冷劳也。”参产后风冷虚劳条。
眼科病证。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指宿翳之色白而厚者。《审视瑶函》卷三:“(凝脂翳症)待长大而蔽满黑睛者,虽救得珠完,亦带疾矣。治后,珠上必有白障,如鱼鳞圆状等翳,终身不能脱,若结在当中,则视昏渺耳”
指脾热而津液损伤的病机。《素问·痿论》:“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指针治热病的五十九个主要穴位。《灵枢·热病》:“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