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糯米藤之别名,详该条。
配穴法之一。出《卫生宝鉴》。有“从阳引阴”和“从阴引阳”二法。专刺各经井穴。前者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按经脉流注依次取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等各经井穴,刺完十二经。后者从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开始,
病证名。见《世寿保元》卷六喉痹篇:“声哑,失音不出,用猪板油切烂入蜜,重汤煮熟,食之。”即喑。详喑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狗筋蔓之别名,详该条。
古人总结产后调养的四件注意事项。出清·袁于江《生生宝录》。一曰静,二曰淡(咸伤肾后而绝产,酸伤肝行步艰难,煎炒厚味伤脾),三曰乐(乐则血气易和),四曰坐(使血不上攻)。
《是亦良方》方。制厚朴一两二钱,陈皮一两,木香五钱,大黄八钱。为细末,荷叶水为丸,每服三钱。治痢疾初起,腹中实痛,手不能按。
证名。见《疡科心得集》卷上。为疮疡陷证之一。多见于有头疽生肌收口期。因素体脾肾阳虚,加之患疮疡耗伤气血所致。证见:疮口腐肉脱尽而疮面肉芽色淡,状如镜面,胱白板亮,新肉不生,经久不敛,不知疼痛,伴见形寒
【介绍】:宋代药学家。生平不详。撰有《本草要诀》1卷,已佚。
病证名。胀病之一。见《世医得效方·胀满》。一名谷胀。亦称食积腹胀。指因饮食不节所致的肚腹胀满。《症因脉治·食积腹胀》:“食积腹胀之因,嗜食不谨,胃强能食,脾弱不消,停滞脾胃之间,则食积腹胀之症作矣。”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多由饮食不节,脾经积火成毒而发。指有头疽生于胸胁部食窦穴(第五肋间,前正中线旁开六寸)处。证治见有头疽及膻中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