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能引起流行的传染性强的病邪。
病证名。多因痰涎郁于胞中,清气不升,经脉壅遏而致血崩。症见腹满或脐腹痛,下血量多成块,血出则快,血止则闷,或脐上动悸。治宜行痰降逆。方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半夏丸,或用旋复花汤等。
病证名。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邪气脏腑病形篇》:“喉吤者,喉中吤然有声,宗气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心气盛,故喉中有声也。”或由浊痰壅塞肺系,故气促痰鸣喉中作声
【生卒】:约八世纪【介绍】:唐代医家。攻研医学,曾任润州(今江苏镇江)医博士。认为唐以前本草诸书所载的药物太繁杂,检阅不便,删去不急用和有名未用的药物,撰成《删繁本草》5卷,已佚。
【生卒】:1844~1926【介绍】:清末至民国初期医学家。字耕霞。江苏江阴人。对临证各科均有心得,著有医案、医话,并辑录《王旭高医案》四卷行世,包括内、外、妇、幼各科,有一定的见解和发挥。另撰《新编
病名。见《疡医大全》卷十一。即金花内障。详该条。
病名。《审视瑶函》:“此症谓风飏游丝,偶然撞入目中而病痛也,即今人呼为天丝打眼。”即飞丝入目证。详该条。
【生卒】:约855~约942【介绍】:五代时医家。一作陈立。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家世业医。陈玄早年投奔河中王重荣。乾符间(874~879),后唐武皇起兵,玄以医药侍之,为武皇所重。后唐明宗时(926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满江红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紫菀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