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即耳中疳臭。多由湿热相搏,上冲于耳而成。治宜清热燥湿,用交感丹(《证治准绳》:香附子、茯神、黄连、桂心、甘菊花)。参见脓耳条。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三。即悬雍肿。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即真珠丸,见该条。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朱砂末五钱,水银、雄黄末、珍珠粉各一两,铅三两。将铅与水银熬后,与余药炼蜜为丸,麻子大,每服三至四丸,金银器、薄荷煎汤送下。治痫症。
①见《江苏药材志》。为杜衡之别名。②出《神农本草经》。为菥蓂之别名。各详该条。
【介绍】:见阮炳条。
见《甘泉县志》。为王不留行之别名,详该条。
即祛瘀活血。详该条。
书名。见《汉书·艺文志》。25卷。原列于《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之后,书已佚。原书作者、著作年代及书的具体内容,均已失于稽考。
自我推拿方法。即浴面法。《诸病源候论·时气候》:“摩手掌令热,以摩面从上下二七止,去肝气,令面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