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即上腭痈。详该条。
出《本草图经》。为红药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植物学大辞典》。为毒芹之别名,详该条。
针灸体位名。见坐位条。
【介绍】:见田云槎条。
瘀,瘀积。通常指血液停滞。参血瘀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即阴挺。详该条。
见气营两燔条。
病证名。见《医学正传·眩运》。因风热上壅所致的头目眩晕。《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风热上冲眩晕,必胸中不利,旋运欲倒。”治宜疏风清热,用羌活汤、荆黄汤等方。参见眩晕条。
古病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马莳注:“其脉若滑,则病脾风疝,外感之邪也。”张志聪注:“太阴脉滑,则土邪有余,脾风疝者,即肿重坠之属,病在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