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藤
见《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为黄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为黄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①指燥火所致的消渴。《症因脉治》卷三:“燥火三消之症,即风消也。”详燥火三消条。②指心脾受病,精血虚少,形体日益消削的病症,多因思虑不遂,心神耗散引起。出《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
经穴名。代号SJ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前臂背侧,肘尖(尺骨鹰咀)下5寸,尺、桡两骨间。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
古法测量体长时1~7胸椎的合称。《灵枢·骨度》:“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参见上节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生于胁下京门、带脉穴之间,初起痛痒彻心如针刺,胁下不能转动。治法同痈疽。
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中封。见该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指小儿因肠胃脆弱,用药失当,不胜药势,造成吐泻不止,烦躁顿乏的证候。《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脾胃怯弱,脏腑嫩软,气血未壮,因服药不胜其味之毒,致烦躁闷乱,或口舌麻木
眼科病证。见《银海指南》卷二。指翳之色白而淡薄者。详翳条。
【生卒】:688~763【介绍】:唐代名僧、医家。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人。长安元年(701年)出家,707年到长安深造。他对医学钻研,特别长于中药鉴别、炮制。743年接受日本留学僧人的邀请,决定东渡
病证名。因气虚所致的痰证。《症因脉治》卷二:“气虚痰,面黄肌瘦,六脉濡缓。”治宜健脾、益气、化痰。方用六君子汤等。参见痰证条。
病名。《喉科指掌》卷四:“此症因肺受重寒,生在关内下部两边,如扁豆壳样。”多由肺受寒邪,积寒不解,久郁而成。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九味羌活汤、人参败毒散等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