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多因痰涎郁于胞中,清气不升,经脉壅遏而致血崩。症见腹满或脐腹痛,下血量多成块,血出则快,血止则闷,或脐上动悸。治宜行痰降逆。方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半夏丸,或用旋复花汤等。
针刺手法名。《金针赋》:“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指针刺入穴后,先行九阳之数,得气后,将针或进或退,使气到病所。
①经穴名。在上肢者称手五里,属手阳明大肠经。在下肢者称足五里,此处之脉动,为古代三部九候诊法中“下部天”的测按部位,以候肝气,属足厥阴肝经。见各该条。②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劳宫,见该条。
【生卒】:十八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有堂。戎州(今四川兴文县西)人。年轻时经商,后弃商业医,编有《齐氏医书四种》(1806年刻行),包括:《医案》、《家传医秘》、《痢症汇参》、《痘麻医案》。
染,传染;易,交换,移易。染易指病邪由一些人传染与另一些人,由一地传播至另一地。《素问遗篇·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多属战伤救治的专门学科。周代称金疡,为疡医科治疗内容之一。宋代设金镞兼书禁科。元代始设金疮肿科,明代设金镞科。由于其治疗对象多为箭、剑、刀等武器的创伤,故名。参见十三科条。
出《备急千金要方》。为合欢皮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饮食损伤脾胃,食物不能消化所致的病证。证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见《丹溪心法·伤食》,一名食伤。其治疗应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因势利导或吐或下或消或补,其中以
即三增茴香丸,见该条。
见《救荒本草》。为面根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