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书纂要
见丹溪先生医书纂要条。
见丹溪先生医书纂要条。
出《补缺肘后方》。为蓼实之别名,详该条。
见《寓意草》。即恶阻。详该条。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胞宫。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系发于颧部的痈。由风热而生。初起小,后渐增大,焮红、肿、痛,进而皮溃流脓。初起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内服仙方舌命饮。参见外痈条。
病证名。见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伤食。详该条。
即捻子的俗称。因其形如钉状,故名。见捻子条。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即丹毒,见该条。
①刺法名。指入针后,以指甲在针刺穴位所在经络上下进行按捏的方法。《针经指南》:“摄者,下针如气涩滞,随经络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气血自得通行也。”《针灸问对》:“下针之时,气或涩滞,用大指、食指、中指三
是指用陶针在体表特定部位浅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起源很古,现在尚流传于广西壮族地区。临床操作时,一般均选用中锋陶针,慢性虚寒病症用轻刺激,急性实热疾患用重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