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谷米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薏苡仁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薏苡仁之别名,详该条。
补法之一。用温补药强壮心、肾阳气的治法。适用于阳气虚衰之症。分壮心阳与壮肾阳。壮心阳多用人参、附子;壮肾阳多用肉桂、鹿茸、附子。
①见《福建中草药》,为兰香草之别名。②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罗勒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摘星楼治痘全书条。
①亟(qì)。屡次夺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②亟(jí)。急切夺走。《素问·腹中论》:“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卷四。由寒气收敛腠理,阳气不能发越、怫郁而作。多在秋冬季节,项背或周身发疮,如疥如癣;或如疙瘩作痒,浸水结痂,至交春暖即愈。宜内服荆防败毒散解表,再以补中益气汤实表;外搽绣球丸
病名。见《张氏医通·霍乱》。因感受暑热所致。症见身热烦渴,气粗喘闷,上吐下泻,神情躁扰等;甚则昏闷,抽掣,厥逆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此火伏于厥阴,如热极似阴之候
平素湿重患者的古称。多指身黄发热、胸满身疼、小便不利等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
痰证之一。①指酒湿积聚所致者。《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酒痰,因饮酒不消,或酒后多饮茶水,但得酒,次日即吐,饮食不美,呕吐酸水等症,宜瑞竹堂化痰丸。”②指素有痰疾,因饮食酒醪厚味而喘咯欬唾者,又名
《普济方》卷三百一十九方。柴胡、麦门冬、炒桃仁、赤芍药、干地黄、鬼箭羽各一两,人参、琥珀、地骨皮、白术、炒枳壳、桔梗、当归各三分,鳖甲(醋炙)二两,麝香一分。为末,用益母草汁、青蒿、童便各一升,生姜三
见《景岳全书·外科钤古方》卷六十四。水红花(或子)不拘量。以水熬膏,水或酒调服;外敷痞块处。治痞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