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孙志宏条。
古病名。《世医得效方》卷十:“玉茎硬不痿,精流无歇时,时如针状,捏之则脆,乃为肾满漏疾。韭子、破故纸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
病名。《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正行而男女交合,败血不出,精射胞门,精与血搏,入于任脉,留于胞中,轻则血沥不止,阴络伤则血内溢,重则瘀血积聚,少腹硬起作痛,小便频涩,病似伏梁,甚则厥气上冲,奔窜胸膈,病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旋覆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刺五加之别名,详该条。
七方之一。方剂之和缓者。适用于体虚而患慢性病证的。《儒门事亲》卷一:“缓方之说有五,有‘甘以缓之’之缓方,糖、蜜、枣、葵、甘草之属是也;盖病在胸膈,取甘能恋也;有‘丸以缓之’之缓方,盖丸之比汤、散,其
见《江西草药》。为零余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经效产宝》。即妊娠肿胀。详该条。
【介绍】:见孟昶条。
气功家隐语。出《入药镜》。指脾土。因黄为脾土之色,脾藏意,故又指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