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郑露生平

郑露生平介绍

郑露(748年—818年)字恩叟,初名褒,又名灌三,莆田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40年)三月十五日辰时。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举明经进士,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八月初一偕同同祖弟郑庄、郑淑至莆田,在南湖山祖坟侧创建了闽地第一所学堂“湖山书院,开创了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换来“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局面。由于三先生开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先河,世人尊他们为“南湖三先生”。>>查看郑露的诗词古文

生平

  《南湖郑氏世系》载:“开莆来学”木坊是唐贞元三年(787)岁次巳丑冬,率旨赐金敕建。宋熙宁七年(1074)重修,明嘉靖四十二年(1519)重修,皇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1933年重修。坊中央悬有“恩荣”牌,下横幅书:“倡学先儒唐太府卿首祀乡贤南湖郑露”,右边书:“道承东鲁”,左边书:“学启闽南”。

  “开莆来学”木坊属“文学坊”,坊立在后埭郑露曾孙郑阜后裔聚居的莆田拱辰门(北大门)内龙坡境社,行人通衢之处(今荔城区北大路)、巍峨雄伟,过者仰望。是莆田“文献名邦”的历史见证。有12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可惜在1966年“文革”初期被毁为平地。

  郑露、郑庄、郑淑定居莆田南山后,得南山湖川之利,以儒业致显,启莆学训弟子,以俗淳民化,文风渐盛。露,《书堂》记述此事:“附凤凰翼,与木石居,和乐兄弟,游玩诗书。”南山风水,露公诗云:“千年松柏问谁栽,荥水长流倡学来;鹤骨龙鳞沦佛海,南湖一鉴映天台。”朱熹游南山,《题南湖书堂》诗云:“倡学功高泽且宏,庄庄奕叶盛云传;三贤文献俨然在,云案薪传夜夜灯。”

  郑露南山兴学时历三十多载,世人谓之“开莆倡学”始祖,他传来中原文化,为莆田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按:郑庄定居十五年后于公元800年迁兴化县,浔阳定居;郑淑定居九年后,于公元791年,迁居仙游县巩桥荷叶山定居。)

  莆田府学孔庙两庑,有举人、进士题名碑二方。碑记为明成化二年进士黄仲昭所作,时在景泰甲申年(1464),记曰:“吾莆科第、昉自唐贞元。林藻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为邑人登士的第一人。迄晚唐五代,已有十余人登进士榜……”追溯渊源,当归“湖山书院”倡学训道的丰功伟绩。

  郑露于贞元十三年(797)五月初一日加封太傅丞相,英国公,时年五十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又封露为侯,升为中书舍人。学瑜为吏部左侍郎,是年九月初十到兴化军会二弟一起受封。露卒于宪宗元和十三年(818),享年七十九岁,夫人蔡氏卒于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合葬莆田荔城区壶山宝胜院麓牛眠埔,有包砌双龟碑一通。上镌“唐太府卿郑露公墓”,是荔城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莆来学”木坊

历史沿革

  “开莆来学”木坊,位于北大路后埭街(今英龙街龙坡社),创建于唐初。为纪念郑露及其庄,淑二弟开创莆田儒学的功绩,邑人曾在莆田城内后埭建起“开莆来学”坊。也有人说: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5)春,奉旨敕建。经宋熙宁三年(1070),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清光绪十年(1884)等多次重修,在坊上均有注明。1966年“文革”期间被毁。它还曾经受本地八级大地震,是座抗震古建筑物。

木坊构造规模

  “开莆来学”木坊,是莆田创建最早的坊,三间,十二柱,下接石柱,宽4柱,深3柱,石柱中央两柱高3米,两边两柱高2米,地下扎石基础既宽大且深,地面铺石板,石柱竖立在地面石板上,中央石柱前后有石护柱紧靠包锁,使其加强隐定性。高七米,宽五米,“开莆来学”书写在高3.5至4米的匾额上,好像两面书写一样,两旁各宽1.1米,也有匾额各书四字,中间宽2.5米,除书“开莆来学”外,两旁和下面还有一横小梁,都用小字书写建坊的意义目的。三间的匾额底下,都有枋木托住。“开莆来学”坊名匾额上面正中有一直匾大书二字,其四周向前斜出,饰以木雕花匡,两旁各饰三横三层装饰后,开始逐步用枋木悬出,用鸡搭斗渐向外伸出,共伸出五层,承着坊的屋檐,以托住坊顶屋盖,中门上六个鸡斗两旁小门上各二个鸡斗,一共前十个鸡斗,后也十个鸡斗,从下逐渐向外伸出五层,总共前后一百个鸡斗向外开放,从坊下望上去,像丛盛开的花朵。我年轻时,从涵江首次来莆田投考初中时,走过“开莆来学”坊下,来回地看,真感壮观!印象极深。 莆田人论坛,人才,论坛,新闻,房地产!

  坊屋顶用瓦片铺成,宫殿式,脊头隆起,两端翘些,前后四檐角翘起,两边小门比中门低约1米铺屋盖,也脊头隆起,只向外的脊头翘些,向外的两檐角翘起,远观很雄伟。

猜你喜欢

  • 吴信辰

    吴信辰(1721—1797),名镇,甘肃临洮人。1769年考中举人,做过陕西耀州学正,升为韩城教谕,1773年任山东陵县知县,尔后调任湖南沅州知府,可是只干了一年,就因为下属一个县发生“讳盗”事件,被劾罢官。写作了数千首诗,43首词。著有《松厓对联》。

  • 庾传素

    庾传素(生卒年里不详),仕前蜀王建,起家蜀州刺史,累官至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天汉元年(九一七),为宦官唐文康所谮,罢为工部尚书;未几,改兵部。后主王衍即位,加太子少保,复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前蜀亡,降后唐,授刺史。

  • 灵澈

    灵澈(746~816),本姓汤氏,字源澄,越州会稽(今绍兴)人。云门寺律僧,驻锡衡岳寺。著有《律宗引源》廿一卷。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交往甚密,互有诗相赠,享誉当时诗坛。

  • 强珇

    元人,字彦栗。读书攻诗。早游京国,遍交缙绅之士。值兵变归,隐居田里,以翰墨自娱。顺帝至正间,荐授常熟州判官,不就。

  • 杨敬德

    敬德,字仲礼,台州临海人。历官应奉翰林文字。泰定三年夏,以选授浙江儒学提举。王中丞士熙作序送之云:杨君居史馆久,文精思缛,言议济济,志于事功,卓然勇往之资也。尝修《赤城元统志》。

  • 毛熙震

    [约公元九四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后晋高祖天福中前后在世。曾为后蜀秘书监。熙震善为词,今存二十九首,(见《唐五代词》)辞多华丽。

  • 陈璚

    陈璚(1440—1506)字玉汝,号诚斋,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历官庶吉士、给事中、南京左副都御史。博学工诗,尝与杜琼、陈颀等合纂府志,有《成斋集》。

  • 汪士深

    士深字起潜,宛陵人。

  •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 张佖

    (930—?)名或作佖。五代、宋间淮南人,一说常州人,字子澄。仕南唐,初为句容尉,曾上书陈治国之道。李煜时征为监察御史,历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改内史舍人。随煜归宋,仍入史馆,迁郎中。工词。性俭朴,人称菜羹张家。煜卒后,每寒食必亲拜其墓,哭甚哀。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