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酋
【源】 见《魏书》(7,9,24,60)。【变】 后改为受氏(60,62)。
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姓解》云: “《(后)魏书》有受酋氏。”或作受酉、受西,疑酋、西、酉形近似而误讹,莫辨真伪,正误并传,遂成三氏。
【源】 见《魏书》(7,9,24,60)。【变】 后改为受氏(60,62)。
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姓解》云: “《(后)魏书》有受酋氏。”或作受酉、受西,疑酋、西、酉形近似而误讹,莫辨真伪,正误并传,遂成三氏。
读音:cí bí【源】 取茨芘为屋(以茅芦苇盖屋),因以为氏(60,62)。【人】 茨芘仲,晋时人,见《姓苑》(7,9,24,26)。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初见於《姓苑》。《姓
读音:Suì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及雁北地区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姓氏词典》引《宋书》亦收,未详其源。南朝宋有碎奚。
读音:Yùn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昔阳县有分布。《姓氏词典》引 《山西省革命烈士英名录》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Jī嵇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源于姬姓。夏朝君主少康将王子季抒封于会稽,称会稽氏,遂以稽为姓。至汉初,会稽氏的后裔迁到谯郡的嵇山,便又改为嵇姓。此后,会稽氏的后裔就以“嵇”作为姓氏了。二
读音:hǎn yě【源】 以官为氏(60,62)。战国时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见《战国策》。函为姓,冶为官名,因以为氏(11,17)。【人】 函冶子觉,东汉时黄门侍郎(11,12,17,60)。历史上
读音:hóng yáng地名,以所封邑为氏。红阳,姓,红阳长。(见《容斋随笔》)红阳城,县西南三十二里,汉县,属南阳郡,有红山在城北,因名。成帝封王立为侯邑。(见《读史方舆纪要》)
读音:Suǒluógòng【综】 鄂温克族姓。世居额尔古纳河流域,后分化出马嘎罗索罗共,恩靠依索罗共、索木索索罗共、特吉孟索罗共等大家族(192)。鄂温克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鄂温克族》收载,本
读音:Jìn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鱼台、昌乐、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利川,湖南之芷江,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
读音:wèi鲁昭公子公为之后,以字为氏。(见《风俗通》)
读音:yǎn shī陈太子偃师之后。(见《元和姓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