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道德真经新注

道德真经新注

四卷。唐李约(生卒年不详)撰。李约,字存博,号萧斋。唐肃宗、代宗朝重臣李勉之子,官至兵部员外郎,善书画,通音乐,当时颇享盛名。撰有《道德真经新注》四卷。《道德真经新注》,又称《道德经新注》。唐人研究《道德经》者,多将《道经》、《德经》各析为二卷,使原来的二卷本分而为四。李约作《道德真经新注》,使前二卷为《道经》上下,三十七章;后二卷《德经》上下,四十一章;共七十八章。较世传本少三章,是李约将四十三与四十四章、四十八与四十九章、六十八与六十九章各合为一章所致。李约在自序中说:“道者清静自然之道也。德者以法久而失,修而得之,谓之德也。”又说“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妙理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认为人应该效法地无私载、天无私覆、道无私生之自然妙理,并不是另外有一个自然。认为它本所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域中五大”之说,“与经文乘谬而失教之义也。”又进一步批评其谬,他说:“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义理疏远矣。”于是他改读此句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谓独标新意,别于古读。认为《老子》一书是“清心养气,安家保国之术”,“六经乃黄老之枝叶”。并说老子在西周时,秉道德以救时俗。其注文较为简略,有时采用唐玄宗之说。此书《旧唐书》未著录,《新唐书·艺文志》乐类有李约《东杓引谱》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李约《道德经注》四卷,《国史志》著录李约《道德经新注》四卷。《子略》、《通志·艺文略》都误将李约作李纳。虽然此书始见于《宋史》,后世学者还认为是李约所作。其注虽未必精当,但也不失为一家之言,对后世研究《道德经》仍有可参考之处。现存明《道藏》本。

猜你喜欢

  • 春秋说

    二卷。清郑杲(详见《论书序大传》)撰。杲治学推本于郑玄,对《春秋》三传无所偏护,认为《左传》记事,《公羊传》说文,《穀梁传》明义,因此先对三传列表,观其横纵,然后进行论说,兼综三传,阐发三传同异大旨。

  • 称阳杂录

    一卷。清代章大来(生卒年不详)撰。章大来字泰占,号对山,官至训导,著有《玉屏山房集》等书。此书原版本叫《后甲集》,又叫《睢雷馆日记》。此本为清代学者赵之谦得原本残本后,整理刊行,并为此本题名为《称阳杂

  • 金陵通纪

    十卷,续通纪四卷。清陈作霖撰。陈作霖(1837-1908),字雨生,号伯雨,室名可园,世称可园先生,江宁人。先后于省府、县志局、书院、学堂、官书局、官报局、图书馆任职。此志为编年体,上述邃古,下迄晚清

  • 吕新吾先生实政录

    见《吕公实政录》。

  • 说文举例

    ①一卷。清陈瑑(生卒年不详)撰。陈瑑字聘侯,一字小莲,又字恬生,自署六九学人,嘉定(今属江苏)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少受业于段玉裁门下,精习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著述尚有《说文引经考证》、

  • 孟叔子史发

    无卷数。明孟称舜撰。孟称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一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字子若、子适(一作子塞)。崇祯时国子监生员。入清以后曾为浙江松阳县令。工词典,著有杂剧《桃花人面》、《英雄成败》、《死里逃生

  • 易学筮贞

    四卷。清赵世对撰。赵世对字襄臣,衢州人。该书论《易》为卜筮之书,所以虽经秦火而能流传下来。因为“谓以筮而贞万世之变”才命之曰“筮贞”。该书不载经文,只采用先前儒家议论、分类编辑而成书。第一卷为“缀集本

  • 十六国史略

    不分卷数。清王筠撰。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号菉友,清代山东安丘人。道光举人。游京师三十年。与叶志诜、何绍基等友善切学。后知山西乡宁等。工于经史,尤长于说文。著有《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 冬集纪程

    一卷。清周广业撰。周广业著有《孟子四考》,已著录。乾隆四十八年(1783)冬,其以举人北上京畿,赴礼部会试,将路程所经,逐日记之。自当年十二月十八日,至四十九年(1784)二月十五日,皆有记述。记程诗

  • 海门先生集

    十二卷。明周汝登(约1592年前后在世)撰。周汝登,字继之,又字海门,浙江山乘县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五年(1577)进士,累官南京尚宝卿。著有《东越证学录》、《圣学宗传》。是集为周汝登诗文集。凡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