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通训定声

十八卷。清朱骏声(1788-1858)撰。骏声字丰芑,号允倩,晚年自号石隐山人,江苏吴县人。少承父教,十三岁受许氏《说文》。十五岁为诸生,从钱大昕游。钱一见奇之曰:“衣钵之传,将在子矣。”就读紫阳书院三年,以通材称于时。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乡试,七上春官不第,郁郁不得志。后荐主江阴暨阳书院讲席,并历主吴江、萧山等地书院。道光间以举人选授安徽黟县训导。咸丰元年(1851)献所著《说文通训定声》等书,恩加国子监博士衔,升扬州府教授。博学无书不读,娴习经史,擅长诗赋词章,精天文数学,对小学尤为淹通。一生著述繁富,以此书成就最大,另有《诗集传改错》、《春秋左传识小录》、《仪礼经注一隅》、《逸周书集训校释增校》、《夏小正补传》、《小尔雅约注》、《说雅》、《古今韵准》、《说文引书分录》、《易消息升降图》、《学易杂记》、《大戴礼记校正》、《六书假借经征》、《经韵楼说文注商》、《古说字形谬误》、《六十四卦经解》、《离骚补注》、《秦汉郡国考》、《小学识余》等。此书是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朱氏在《凡例》中说:“六书,形声之字十居其九,是编就许书五百四十部舍形取声,贯穿联缀,离之为一千一百三十七母,比之为十八部,以著文字声音之原,以正六朝四声之失。这里所说的“母”,指的是形声字的声符。书名《说文通训定声》,表示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说文”,以许书为基础加以补充并举例,旨在说明字的本训(即本义)。本训决定于字的形体结构,所以这部分要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体”。象形、指事谓之“文”,会意、形声谓之“字”。这里单称“说文”,也就包括“解字”在内。在此有时还讲“别义”,即关于本义的另外说法,《说文》称之为“一曰”。二、“通训”,这是朱书的核心部分,最为精采,旨在阐述转注、假借“二用”。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朱氏则说:“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假借者,本无其意,依声托字,朋来是也。”二人的说法显然不同。依照朱氏的定义,转注就是引申,假借则是同音通假,包括叠字(朱氏称为“重言形况字”)、连绵字(朱氏称为“连语”)与专有名词(朱氏称为“托名标帜字”)。有时还讲到“声训”,朱氏把“声训”也算为假借之类。朱氏以为《说文》和《尔雅》都没讲到转注、假借,他便“专辑此书,以苴《说文》转注、假借之隐略,以稽群经子史用字之通融。”(见《上说文通训定声》的奏折)三、“定声”,就是把文字按古韵归纳为十八部、丰升临谦颐孚小需豫随解履泰乾屯坤鼎壮。这些名称都采自《易经》的卦名。其韵部体系,大体上遵循段玉裁和王念孙之说。这三部分实际上是分别讲字形、字义、字音的。“说文”部分主要是说明字形与字义,字音的关系,而以字形为主;“通训”部分专讲字义(确切地说是词义)的引申和假借,使读者能观其会通;“定声”部分则以上古韵文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叫做“古韵”,邻韵相押叫做“转音”。全书共收一万七千二百四十字,比《说文》增加近八千字。《说文》中,字有不见于正篆而见于说解中的;有具有偏旁而没有正篆的;有只见于“小徐本”的;有别的书引《说文》的。本书都增补在内。其有见于《方言》、《广雅》和子史传记中的也别列于每部之后,以备考索。这是切于实用的。是书的最大贡献是运用声义相通的道理全面地解释词义。王力说:“朱氏突破了许氏专讲本义的旧框子,进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如果说桂馥是述而不作,段玉裁是寓作于述,那末,朱骏声则是‘似因而实创’。(见谢增《说文通训定声跋》)表面上,他是遵循《说文》的道路;实际上,他是要做许慎所没有做的、而又应该做的事情。”“他把经史子集的故训都搜罗了,其丰富可比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但是《经籍纂诂》只是一堆材料,而《说文通训定声》则对故训加以系统化;哪些是本义,哪些是别义,哪些是转注,哪些是假借,哪是声训,都区别清楚,这才是科学研究,而不是材料堆积。”(见《中国语言学史》126页、128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是书的缺点是所列通假较滥,对于《说文》的修订,有些地方不妥当。是书始创于道光十三年(1833),历时十数年,到道光二十八年才完成,二十九年在黟县学署雕版成书。而后同治九年(1870)有补刊本,光绪八年(1882)有临啸阁刊本,今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猜你喜欢

  • 唐音

    十四卷。元杨士宏(生卒年不详)编。杨士宏,字伯谦,襄城(今属河南)人。是书收诗一千三百四十一首,卷前有杨士宏所撰《唐音姓氏并序》。是书分为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遗响七卷。编者自记称十五卷,系遗响有一子卷

  • 周易发例

    一卷。清王夫之(生平事迹见《周易稗疏》条)撰。王氏说易不信陈抟之学、京房之术,对于先天诸图及纬书杂说也极力排斥,亦不附会老庄之旨空谈玄妙。其言必证实,义必切理。此书守彖爻立诚之辞,以体天人之理,作者论

  • 归安赵忠节公事实

    一卷。编者不详。此书记清赵景贤事迹。景贤字季侯,浙江归安(今湖州)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曾任宣平县教谕。太平天国革命时,赵氏以在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有功,被清廷授福建督粮道,加布政使衔。

  • 诗经传说取裁

    十二卷。清张能麟撰。张能麟,字玉甲,又字西山。顺天大兴(今河北省大兴县)人,一说宛平人。生卒年不详。顺治四年(1647)进士,任浙江仁和县知县,不久升四川按察司副使。他的学术思想师承程、朱理学,著有《

  • 埙篪音

    二卷。明虞淳熙、虞淳贞同撰。虞淳熙(约1598年前后在世),字长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著有《孝经集灵》。虞淳贞字僧儒,为淳熙之弟。生卒年

  • 学古堂诗集

    六卷。清沈季友(1652-1698)撰。沈季友,字客子,平湖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副榜贡生。沈季友为陆葇之婿,与汪琬、毛奇龄以诗相唱和,毛奇龄以“才子”待之。此集一至三卷为《南旋集》,四至六卷为

  • 紫藤馆诗草

    一卷。富察敦崇(生卒年不详)撰。敦崇,满族,世居京师。家中有书斋名为“紫藤馆”。故以名集。是集所录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宣统三年(1911)之诗作,共一百三十三首。附录诗三首,集中《哭兄及哭从文

  • 疣赘录

    九卷。《续录》二卷。明顾梦圭撰。顾梦圭,字武祥,号雍里,昆山(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约嘉靖十七年(1538)前后在世。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江西右布政使。本书为顾梦圭所自编,同里归有光为序

  • 史纬

    三百三十七卷。清陈允锡撰。允锡字亹斋,晋江(今福建晋江县)人,顺治年间(1644-1661年)进士,官平湖县知县,生卒年未详。所撰《史纬》一书,仿宋吕祖谦《十七史详节》体例,摘录历代史书精华。但繁简失

  • 积书岩诗选

    清刘逢源(约1661年前后在世)撰。刘逢源,字津逮,广平(今河北广平)人。生卒年均不详。工诗,与同里申光涵相唱和,明亡之后,转徙江汉、淮海之间,康熙时为贡生。是集分初集、二集,后附《前后漫兴诗》各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