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一卷。清徐大椿(1693-1771)撰。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回溪圣人。吴江(今属江苏)人。祖父徐釠曾做过翰林检讨。据说大椿自幼在祖父教导下,精读诗书,考中秀才,但其深恶科举制度的腐败,讨厌利欲熏心之徒,不肯随波逐流,在一次岁试考卷卷末写上了“徐郎不是池中物,肯共凡鳞逐以游!”因此被革除秀才之名。便发愤攻读医书。大椿对天文、史地、历算、音律、兵法、水利、诗文、武技无不研究。青年时留心经济,曾两次帮助地方官修水利,卓有成效。乾隆二十五年(1760)被召入京。原拟留京任职,但徐氏坚辞而隐居吴山画眉泉。因医誉甚高,京中达官贵人纷纷请他看病。乾隆三十六年(1771)又奉诏入京,因年老体衰,长途跋涉,至京三日病故。死前自作墓前对联称:“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以民间医家自居。徐氏一生著作极多,著有《难经经释》、《脉诀启悟注释》、《增注古方新解》、《增辑伤寒类方》、《伤寒类方》、《内经诠释》、《兰台轨范》、《女科医案》、《女科指要》、《六经病解》、《内经要略》、《伤寒约编》、《医学源流论》、《慎疾刍言》、《医贯砭》、《药性切用》、《药性诗解》、《回溪秘方》、《回溪脉学》、《种子要方》、《回溪医案》等书,此外还有评注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评定《外科正宗》等。写作认真,具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医学,徐氏倾注了毕生精力,刻苦钻研,广泛阅读古代医学典籍,继承诸家学说,自《内经》至元、明诸家医著,穷源极流,广搜博览,有所发挥,为清代著名医家。徐氏治学,具有实事求是精神,重视理论,尤其重视对古代典籍医学理论的研究,善于吸收前人经验。主张研究医学要从源至流,熟读古籍,取长补短,以广见识。然后通过临证,务使理论联系实际,才不致误入歧途。学术上主要论点是命门元气论。认为五脏之阴阳,必须赖元阴元阳不断资助,方无匮乏之虞。命门是元气的根本,而脏腑又是整个身体的根本,所以命门元气的存亡盛衰,实为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将保护元气提高到“医家第一活人大义”的程度。治病上徐氏能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因和不同的受病部位,而精确地辨证施治。并且能熟练地掌握理法方药的运用。徐氏认为病机的传变多端,人体的虚实不一,故治疗疾病,既要掌握其规律,又要灵活运用药物。治病必分分经络脏腑,同时又不能完全概括所有的疾病。徐氏配合方药,十分严谨,他认为方与药虽然密切联系,但又不能混为一谈,注意贯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治病不仅应推求所以治愈或未能治愈的道理,还应作为考察疗效的医案工作。如遇难治之病,应多方采取治法,甚至是单方、验方都宜研究使用。对于外科徐氏认为外科医生既要注意手法的传授,也要学习内科的理论,方能灵活地运用辨证施治。徐氏此书成于乾隆元年(1736)。世传《神农本草经》载药三百六十五味,分上、中、下三品。徐氏认为其但言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于是于三品之中辑录一百种药物撰成此书。有上品六十三种,中品二十五种,下品十二种。徐氏目的是“录此百种,原以辨明药性阐发义蕴,使读者深知其所以然。”为之药不致误用,故对药物气味、颜色、形质功用论述精当简要,可供初学者参考。书中备列经文,而推阐主治之义,有一些常用药反而没有收入,其凡例中称“辨明药性,使人不致误用,非备品以便查阅也。”凡是笺释,多有精义,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发明诸条颇为简要。《神农本草经》虽称“神农”,但所云出产之地有后汉之郡县,为后人附会。所称久服轻身延年之类,属方士之说,不足为信,徐氏则一味考究其所以然,推崇过分。徐氏所作的“药物专长论”中说: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其说圆通。此书为诸家本草中最富启发价值,对后世影响亦颇深。有乾隆元年(1736)刻本,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江左书林补印徐氏《医书八种》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唐诗近体集韵

    三十卷。明施重光编。施重光字庆征,生卒年及里贯未详。是集以唐人近体诗分上、下、平三十韵编次。按上下平声分三十部,乃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所并,与唐韵不同。唐人私相歌咏者,又与官韵不同。如东、冬二部,

  • 赏雪堂真迹

    四卷。未著刻者姓名。该帖皆为苏东坡书迹。其中第一卷收《秋柳吟》;第二卷收《天际乌云帖》、《次韵王晋卿送梅花诗》、《屏事斋居简》、《渔父破子》;第三卷收《武昌西山赠邓圣求诗》;第四卷收《祭黄几道文》、《

  • 尔雅补郭

    二卷。清翟灏撰。翟灏(1736-1788)字大川,晚年改字晴江,浙江仁和(今浙江余杭县)人。清训诂学家。祖籍汴(今河南开封)。乾隆十八年(1753年)举人,次年进士,历任衢州、金华二地教授。撰《通俗篇

  • 学古诊则

    四卷。明卢之熙(详见《阂疟论疏》)撰。此书主要采《内经》微言,兼参扁鹊、张机之说,对比考证他们之间异同,注明其精奥,而备为诊家则式。全书共四十则,包括脉学源流、诊则、三部九候、脉理、脉法、脉位、生理病

  • 陶元亮年谱

    一卷。清王质撰。王质,字文蕴,浙江海宁人。王质是第一个给陶渊明作年谱的人,但谱中疏漏错误之处很多。如写渊明生年,一仍旧说,缺乏考证,又以陶诗“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句而误断渊明二十失妾等等。至于年月

  • 笔记

    一卷。明连镶(约1544年前后在世)撰。连镶,字抑武,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详。官安陆县知县。连镶就自己的生平见闻著《笔记》一卷,分为两京旧闻,先辈故实,乡邑旧事,宦游约纪,随手笔余五个门类,书末还附录了

  • 春秋皇纲论

    五卷。王晳(生卒不详)撰。王晳生平不详,自称为太原(今属山西)人,主要活动在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官至翰林学士。除此书外,王氏还著有《春秋通》、《春秋异义》、《春秋明例隐括图》,皆佚。此书属通论性质。分

  • 建文帝后纪

    一卷。清邵远平撰。作者生卒年及事迹不详。先是陆氏作《建文本纪》,书中不载出亡事实,远平补之,故名后纪。纪后附从亡诸臣叶希贤、程济等十七人。该书盖取材于史仲彬《致身录》、程济《从亡随笔》、刘琳《拊膝录》

  • 卮坛对问

    六卷。清江德中(生卒年不详)撰。江德中字汉若,歙(今安徽歙县)人,官至广西布政司参议。著有《西粤对间》。《卮坛对问》是江德中的一部杂说之作,此书首卷论述支干及日月星云之事。二卷至六卷都是杂论经史,著者

  • 操风琐录

    四卷。清刘家谋撰。前两卷大体以闽方音考证古音,如谓娘、日、泥三母字偏旁多相谐,与其后章炳麟“娘日二纽归泥”说相合。又谓闽方音无轻唇音,无舌上音,与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说一致。后两卷训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