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石淙稿

石淙稿

十九卷。明杨一清(1454-1530)撰。杨一清,字应宁,安宁(今属云南)人,徒居丹徒(今属江苏)。8岁以奇童荐入翰林,成化八年(1472)即为进士,后累官至兵部、吏部尚书,入内阁,谥文襄。著有《石淙类稿》、《关中奏题稿》(已著录)。此稿有诗无文,集中依次分为《凤池稿》、《省墓稿》、《禫后稿》、《西巡稿》、《北行稿》、《容台稿》、《行台稿》、《归田前稿》、《自讼稿》、《制府稿》、《吏部稿》、《玉堂初稿》、《归田后稿》、《督府稿》、《玉堂后稿》,共十五稿,各以类分。《明史·艺文志》著录一清《石淙类稿》为四十五卷,而此稿与艺文志著录卷目不合,惟在《督府稿》后另附简札一卷,应当是此稿中的一种。一清既为明中叶名相,又极具才情,与李东阳诗名并驾齐驱,为当时士林所推重。观其集中诸稿,各以类分,盖自己标明诗作于何时,也同时表现出不同境遇中诗的内容变化,所谓人以境抒写性情,援事而发。一清诗亦不过如此。然一清既入相而名重一时,其主要精力都用在权变机宜之中,其诗虽多,能传之久远的诗句亦有限,虽与李东阳齐名,但时人推重一清往往也是看重其权势,所谓以势取人,谁能评其诗不佳呢。此稿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书名题为《石淙诗稿》(十九卷),盖为同异名者也。现藏北京图书馆。

猜你喜欢

  • 大成通志

    十八卷。清杨庆(详见《古韵叶音》)撰。本书成于康熙八年(1669),前十六卷主要记载历代孔府制度,包括年表、世家、列传等等,大抵掇拾旧文,无所考订;第十七卷《理斋说要》、十八卷《理斋节要》,为杨庆讲学

  • 玉笥集

    ① 九卷。元邓雅(1328-?)撰。邓雅,字伯言。籍贯未详。曾与梁寅游。此集即寅所勘定。诸家书目未见著录,唯此抄帙流传。卷首有梁寅序及答书一首,又何淑、丁节,戴正心序各一首,谢观题词八首,皆极相推挹。

  • 范文正公奏议

    二卷;书牍一卷;范忠宣公奏议二卷,明范惟一编。范惟一是范仲淹的第十六世孙,曾任湖广按察司佥事。该书卷首题有朱希周、孙承恩、文征明、陆师道同校,前后无序跋,只在文正奏议前有韩琦的旧序一篇。清代康熙年间由

  • 都公谈纂

    见《谈纂》。

  • 春秋元命苞

    二卷。清马国翰(详见《玉函山房辑佚失》)辑。《春秋元命苞》是《春秋纬》之一,又名《春秋纬元命苞》、《春秋元命包》,佚文保存较多,涉及到天地人三才,阐发五行更生、帝王迭兴、天人合一、天人相感之道,对于符

  • 四书辑释大成

    不分卷。元倪士毅撰。首有凡例,次引用姓氏书目。先是士毅之师陈栎撰《四书发明》,同时胡炳文也撰《四书通》。栎殁,士毅继承师业,以陈说为主,胡说不全录,别增入朱子文集、语录、辑略、集义。旁及诸家所引之说。

  • 桧亭集

    九卷。元丁复撰。复字仲容。天台(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不求仕进,放情诗酒,浪迹江淮。晚年卜居金陵城北。平生所著甚多,但脱稿即弃,因而多散佚。其婿饶介之及门人李谨之各据所得搜辑成帙。介之所编称集,谨

  • 颐奄心言

    一卷。清乔大凯(详见《周易观澜》)撰。本书是大凯笔记,内容多为辩论词句,但甚为拘泥,缺乏变通拓展。

  • 新校郑志

    三卷,附录一卷。钱东垣(生卒年待考)、钱绎(生卒年待考)、钱侗(1778-1815)校。东垣字既勤,一字亦轩,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清代经学家。嘉庆三年(1799)举人,官浙江松阳县知县,后为上虞知

  •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

    二卷。清罗振玉撰。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号雪堂、贞松老人,祖籍浙江上虞,后迁居江苏淮安。为人聪敏好学,平生嗜好搜集整理甲骨、简牍等考古器物,此系罗氏其收集其所校刊各书题跋之汇编而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