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武备志

武备志

二百四十卷。明茅元仪(1594-约1644)撰。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湖州)人。祖茅坤,嘉靖进士,累官广西兵备佥事,好谈兵。父国缙,万历进士。累官监察御史,终南京工部郎中。元仪幼承庭训,博览群书。通晓用兵方略,熟悉九边阨塞。崇祯时随兵部郎中孙承宗抵御后金,因功升副总兵。守觉华岛(今辽宁兴城南),旋以兵哗,获罪戍漳浦(今属福建)。后边事紧急,请募死士勤王,为权奸所阻,悲愤纵酒而卒。元仪著述宏富,今多散佚。是书乃茅氏广集历代兵家、术数之书二千余种,或全采、或节录,费时十五年编纂而成。书成于天启元年(1621),崇祯元年(1628)三月进呈。书分五部分:一曰兵诀评,二曰战略考,三曰阵练制,四曰军资乘,五曰占度载。其下分类编排,每类前有序言,中有眉批、旁注、夹注等。具体卷数、内容如次。兵诀评十八卷。录《武经七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全文,及《太白阴经》、《虎钤经》二书部分内容,加以评点。战略考三十三卷。选录自春秋战国迄元朝凡十六朝史事,计六百一十余条。皆有关于战略者,“非略弗录”,“略非奇弗录”。阵练制四十一卷。阵,辑有历代阵图三百一十九幅。中以诸葛八阵、李靖六花阵、戚继光鸳鸯阵为详。每阵均有解说。又录有赵本学《续武经总要》中各阵之《记》、《辨》,肯定古之“圣王贤将”所作之阵,对唐宋以来“文士俗儒”依托附会之阵,则予以廓清。练,分选士、编伍、悬令、教旗、教艺等类。材料辑自唐至明代诸家兵书,而尤以戚氏二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主。军资乘五十五卷。分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类。每类又分若干子目,共六十五目。如营类,下分营制、营算、营地、营规、夜营、暗营等六目。占度载九十三卷。分占和度二类。占又分占天、占日、占月、占星、占云、占风雨等二十二目。度分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六子目。此书虽为辑录他书资料而成,但并非资料的简单排比。从全书各篇目的小序和眉批中看出,实蕴含编者的深意。不可视作獭祭短饤之作,实为古代的军事百科全书,某些资料,为别书所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故素为人所推重。此书在清代曾遭禁毁,《违碍书目》、《禁书总目》均有著录。此书有明天启辛酉(1621)年刻莲溪草堂本,藏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家单位。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藏有清初刊本。此外,还有清道光间木活字本、日本宽广四年(1664)须原屋茂兵卫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近有台湾华世出版社据清刊影印本(1984年版)。

猜你喜欢

  • 柏堂读书笔记

    十三卷。清方宗诚(1818-1888)撰。宗诚字存之,安徽桐城人。是书乃宗诚读书笔记,分七部分,《论文章本原》三卷,《读文杂记》一卷,《说诗章义》三卷,《陶诗真诠》一卷,《读乐鉴论》三卷,《读史杂记》

  • 周易集注

    十一卷。图说一卷。清王琬撰。王琬渭南人。此书成于乾隆三十年(1765)。自序说,“年八十有一,盖积一生之力为之也。”其论来知德将太极图列于河图前,所图黑白各半,明是阴阳,不得谓之太极。说洛书于画卦无关

  • 贞素斋文集

    八卷。元舒頔(1304-1377)撰。頔字道原。绩溪(今属安徽)人。顺帝至元三年(1337)被江东宪使辟为贵池教谕,秩满调丹徒。后归隐山中。明初屡召不出。名所居为贞素斋。所著有《古淡稿》、《华阳集》,

  • 花近楼丛书

    七十四种。清管廷芬(见《销夏录旧》)编。是书所收四部均有,经部如清苏士枢《易义参》一卷,史部中清钱仪吉《补晋兵志》一卷、清佚名《明边镇题名考》一卷,史料价值较大。此外也多杂记、游记、诗话、论画、论书法

  • 大藏音义

    慧琳《一切经音义》之别称,《宋高僧传》等称之。详见“一切经音义”。

  • 莲龛集

    十六卷。清李来泰(?-1684)撰。李来泰,字仲章,号石台,临川(今属江西)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授工部主事。提督江南学政,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试,列二等第一,授翰林院侍讲,

  • 孟子解

    ① 一卷。宋苏辙撰。苏辙事详见《孟子拾遗》条。该书旧题“颖滨遗老”,这是苏辙晚年闲居颖川之号。辙少年时作《论语略解》、《孟子解》,前者今已不存,后者史志中有著录。该书共二十四章,对《孟子》多有发挥,同

  • 鸡峰普济方

    三十卷。宋张锐(生卒年不详)撰。张锐,字子刚,郑州(今属河南省)人,后入蜀。曾官成州团练使、太医局教授等职。素有医名。此书成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原书散佚,《直斋书录题解》有《鸡峰备急方》一卷,

  • 邓忠武公荣哀录

    一卷。编者不详。该书记邓绍良湾沚殉难事实。绍良字臣若,湖南乾州人,积功累至江南提督。是书主要记述与太平天国军作战时事。现有光绪间刊本。

  • 佛家通载

    见《佛家历代通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