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杨升庵夫人乐府词余

杨升庵夫人乐府词余

五卷。明杨慎妻黄氏撰。其生卒年未详。是书虽标黄氏撰,但其所作实数不多。黄氏为杨慎之妻。杨慎(1487-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廷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世宗立,充经筵讲官。大礼议起,他与同列伏左顺门力谏,帝命执事下狱,他与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削籍,遣戍云南永昌卫。自此,或归蜀,或居云南会成,或留戍所,达三十余年之久,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学问渊博,著作甚丰,多达一百余种。其文学作品主要收集在《升庵集》八十一卷、《遗集》二十六卷。此编五卷,计《套数》一卷、《重头》二卷、《小令》一卷、《拾遗》一卷。合之得套数八、重头百三十四、小令二十六。以升庵所作《陶情乐府》校雠是集,有《陶情乐府》载入者,实系升庵之作。如卷一〔仙吕点绛唇〕“万里云南”一套、〔中吕粉蝶儿〕“十二兰干”一套、〔南吕一枝花〕“天官赐幅辰”一套。卷二〔清江引〕“陶潜归来三径斜”等八首,“驻马听鸣橹沙头”等四首,“罗江怨空亭月影斜”等四首,“黄莺儿积雨酝轻寒”等四首,“寨儿令掩绣阁”等四首,“对玉环带过清江引风花雪月”四首,“庆宣和细雨柴门锁寂寥”等四首,“醉高歌年年客邸春风”等四首,“落梅风病才起”等四首,“黄莺儿道情”四首,“调笑自语”七首、“黄莺儿风花雪夜”四首,〔清江引〕“莺唇佳人鹅项”等四首,〔玉娇枝〕“螳螂河尾”等四首,“驻马听宝珠寺”四首。则均非夫人黄氏所作。考其他各卷,共得套数三、重头九十三、小令十三,皆非夫人作。此外如〔商调〕“二郎”套别见张埼《吴骚集》。“驻云飞暗想娇容”等四首、“驻马听离别曾经”一首,别见《南宫词纪》。“一半儿小红楼上月儿斜”等前二首、“柳摇金茅檐草”下等四首、〔折桂令〕“为风流勾引春情”等二首和另外六首均别见张栩《彩笔情词》,皆题作升庵词。故此编称夫人之作实为虚名。升庵《陶情乐府》有嘉靖三十年(1551)新喻简绍芳序文,乃升庵谪戍博南时作,刊时升庵尚健在,必无以夫人作充数之理。今所传夫人套数、小令集,恐出于明季坊贾所编。此本与《升庵长短句》合刊,他本题作徐文长重订者,则在此本之后。有明万历刻本。

猜你喜欢

  • 食古录

    一卷。清陈伟撰。陈伟概况详见《愚虑录》条。是编为陈伟丁亥(1887)、戊子(1888)二年浏览各家经说所抄撮的笔记,间以附录自己的见解。每篇之后标以年月,其体例与《愚虑录》相同。所录范围广泛,如汉宋经

  • 说诗菅蒯

    一卷。清吴雷发(生卒年不详)撰。吴雷发,字起蛟,号夜钟先生。江苏震泽(今苏州市)人。康熙、雍正间人,诸生。他工于诗文,所作清矫拔俗,如水镜空明,不染纤滓。撰杂著不下十余种,以《寒塘诗话》为最钜。其《说

  • 温疫论补遗

    《温疫论》二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1582-1652)撰。吴有性字又可,吴县(今属江苏)人。居太湖洞庭山。崇祯六年(1633),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疫病流行,时医用伤寒证治之不效,死者无数

  • 读风偶识

    四卷。清崔述(1740-1816)撰。崔述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今属河北)人。清代史学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曾任知县。治学以经为主,致力于疑古、辨伪、考信。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

  • 林次崖集

    十八卷。明林希元(约1522年前后在世)撰。希元,字茂贞,号次崖,同安(今属福建省厦门)人。生卒年不详。著有《易经存疑》。希元之学,宗其乡人蔡清。是集为其子有梧所编。凡奏疏四卷。书二卷,附揭帖。序三卷

  • 重修安徽通志

    三百五十卷,附补遗十卷。清吴坤修等修,何绍基、杨沂孙等纂。吴坤修(1816-1872),字竹庄,江西新建人。监生,从戎积功,官至安徽布政使。好读书,喜为诗,刻有《半庙园丛书》三十种,著有《三耻斋诗集》

  • 贻清堂日钞

    无卷数。明钱养廉(约1604年前后在世)撰。钱养廉,字国维,仁和(今杭州)人,生卒年均不详。钱养廉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生活、仕履多舛。著有《贻清堂日钞》。这部书记载万历中缙绅门户的内容更详尽一些,考查

  • 夏忠靖集

    六卷。《附录》一卷。明夏原吉(1366-1430)撰。夏原吉,字雅哲,湖南湘阴人。以乡荐游太学,选授户部主事。成祖即位后官至户部尚书。永乐元年(1403)赴浙西治水,疏浚吴淞江等河流,亲至工地规划,使

  • 西陲要路

    四卷。清祁韵士撰。祁韵士,字鹤皋,山西寿阳县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编修。擢中允。大考降户部主事。嘉庆初由郎中监督宝泉局,以局库亏铜案发遣伊犁。未几赦还。卒于保定书院。祁韵士遣戍伊犁时,伊

  • 韵综

    八卷。清陈诒厚撰。诒厚又名学诗,字连庭,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其自序云:自束发以来,六书未学,五音未审,每拈一韵,十失八九。乃取《康熙字典》、《佩文韵府》二书详为校核,先于一韵中厘其部画,复于每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