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普济方

普济方

四百二十六卷。明朱(生卒年不详)撰。朱橚,即周定王,明皇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此书为朱与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编辑的。此外还有《救荒本草》。本书刊于永乐四年(1406)(一说成书于十四世纪末)。朱氏喜研方药,此书系广采博收明初以前各种医籍中方剂和有关著作编辑而成,甚至还兼收其它传记、杂说、道藏、佛书中的有关记载。为我国收方最多的方书。原书为一百六十八卷,已佚,仅有残缺本。《四库全书》收此书时改编为四百二十六卷,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九百五十万字。所收方剂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首中每个病候都有论有方。卷一至卷五为方脉;卷六至卷十二为运气;卷十三至卷四十三为脏腑;卷四十四至卷八十六为五官;卷八十七至卷二百五十为杂病;卷二百五十一至卷二百六十七为杂治;卷二百六十八至卷二百七十一为杂录和符禁;卷二百七十二至卷三百一十五为外伤;卷三百一十六至卷三百五十七为妇科;卷三百五十八至卷四百零八为儿科;卷四百零九至卷四百二十四为针灸;卷四百二十五至卷四百二十六为本草。从内容看,全书分列一百多门,大致可分为总论、身形、诸疾、诸疮肿、妇人、婴孩和针灸七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方脉总论、运气、脏腑;第二部分为身形,内分头、面、耳、鼻、口、舌、咽喉、牙齿、眼目等九门;第三部分为诸疾,包括诸风、伤寒、时气、热病以及杂治等三十九门;第四部分为诸疮肿,内分疮肿、痈疽、瘰疬、瘿瘤、痔漏、折伤、膏药等门;第五部分为妇人,内分妇人诸疾、妊娠诸疾、产后诸疾、难产等四门;第六部分为婴孩,先载儿科诊断法,次为新生儿护理法和新生儿常见疾病,后列各种儿科病候;第七部分为针灸,分为总论、经络腧穴、各种病候针灸疗法,此外还附有本草药性畏恶和异名二卷。此书内容丰富,搜罗广泛,所汇集的方药保存了明代以前我国医学的宝贵资料,为有参考价值的重要医学文献,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内容庞杂,篇幅过大,所载方剂多有重复,检阅不便,亦有相当一部分方药不切实用,因而编成之后并未能在医学界产生应有影响,流传不广,刻本较少。有明永乐刻本、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四库抄本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周易录疑

    无卷数。清陈绰撰。陈绰字文裕,福安人。此编采用注疏本而不载经文。上下经只标卦名,《系辞》、《说卦》标明章次,《序卦》、《杂卦》则只标篇名而已。所解都是循文生义,几乎没有考证。每条之下多有标“惇附”二字

  • 畿辅河道管见

    一卷。清吴邦庆撰。吴邦庆详见《畿辅水利辑览》。考《顺天府志》,道光三年,雨潦盛积,经流支川,皆成水患。朝廷特诏大员疏通河道,并将修复雍正初年畿辅之水利。邦庆遂著畿辅水道丛书,此书即作于当时。《畿辅河道

  • 天问校正

    一卷。清屈复(详见《楚辞新注》)撰。屈复认为《天问》一篇,错简之处太多,进行更正,而成《天问校正》。附《天问新注》之后。将《天问》全诗分为九段:问日月星辰为第一段,问鮌禹治水为第二段,问地理为第三段,

  • 毛诗或问

    一卷。明袁仁撰。仁字良贵,号蓡波,苏州人。生卒年不详。著有《尚书砭蔡编》、《毛诗或问》、《春秋胡传考误》。是编意旨,主于伸“小序”抑《集传》,设为问答以阐明道理。既诋徐祯卿、孙钟元“毛诗训诂”之说,又

  • 仪礼问津

    一卷。清孟先颖撰。生卒年不详。山西太谷县(今山西省太原盆地东南部)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曾任刑部主事、福建司行走(见癸巳夏季缙绅)。书的前面有韩克均作的序,接着是先颖自序。序的大义是:韩子曾

  • 一鸿算法

    四卷。明余楷(生卒年不详)撰。余楷,银邑(今湖北通城县)人,明万历甲申(1584)撰《一鸿算法》四卷。这是一部主要讲珠算的入门书,内容比较浅显,与当时其他算书的水平相近。卷一是珠算法及算例,其各节小标

  • 春秋体注

    三十卷。清林云铭撰,汤庆荪补订。云铭字西仲,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徽州通判,著有《楚辞灯》、《庄子因》、《挹奎楼文集》、《吴山音》等。该书前有乾隆癸丑(1793)汤庆荪自

  • 仪礼蠡测

    十七卷。清韦协梦撰。生卒年不详。协梦字云吉,安徽芜湖(今安徽省东南部)人,乾隆甲午举人,官知县。协梦曾经搜集郑注、贾疏以及朱子、黄干、杨复、敖继公诸家学说,刻成《集解》一书,随后因为征引太繁,省略作《

  • 楷法溯源

    十四卷。清杨存辑录,杨守敬编次。杨存,生卒年不详,字孺初,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杨守敬(1839-1941),字惺吾,别署邻苏,湖北宜都(今湖北省南部、长江南岸一带)人。汉字形体的演变大体可以分为三

  • 道德真经传

    ①四卷。宋司马光(见《资治通鉴》)撰。《道德真经传》又称《道德真经论》、《道德论述要》、《老子道德论述要》。汉晋以来,研究《老子》的学者聚讼纷争,其争论焦点之一就是道德是否一体。一派主张道德分见,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