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意见

意见

一卷。明陈于陛(生卒年不详)撰。陈于陛字元忠,南充(四川省南充市北)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万历初以翰林院编修参预编纂世宗、穆宗两朝实录,累迁礼部尚书,领詹事府事。于陛少从父习国家故实。为史官,益究经世学。以前代皆修国史,而明独无,因请设局编辑,诏从之,并以于陛为副总裁。不久又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改文渊阁,加太子太保。卒谥文宪。著有《万卷楼稿》、《意见》等。此书是陈于陛之札记。分立教、应物、恕字、施报、学庸、出处、处事、天意、造物所福、宽严、三才、续经、文字、澄养性情、天道、文章、立达、理数、用人、人心、知几、创业守成、孝庙世宗、余阙、刘文成、武宗、老庄、周公、荀孟、张良、太祖、王阳明、自责责人、曹沫、寇准、宋南渡、温公通鉴、惩创、元史、两汉、七国、贵溪分宜、易传孝经、王文正、难易、太史公、韩昌黎、申韩、真宗王旦、天文、议论、阴德、化书、科目、相权、房杜文章、吏才、相道、阳明之学、讲学、至人无梦、辨才、小人、儒名、张道陵、庚桑子、佛教、三教、二氏、论道、道理、南方人才之盛、清净无为、说事、补谥、莫营私、盐井、保甲、不争、观世等八十条。陈于陛素以笃实为本,所以在立教、立物诸条中,极力驳斥王守仁之学说。而出处条、天意条、造物所福条、天道条等,则纯为黄老之谈。至于老庄一条,更加明显地露出其本旨。其用人一条,指斥植党树援之时弊,他说:“当事者欲引用一人以代己,当用自己有卓立之见。能作同异者,方得他气力。尝见近世大老,多引用与己意见符合,植力为援,以为异日之助。及主已告位,则彼同己者亦且随流而逝矣。可笑可叹。凡异己之人,必是贤者,于恶中能知其善。他日得志还有公道。其同己之人,纵时有巧术,能固彼位,不随己而去,这等人极会反覆,偏能反前所为,不复顾念,如吕惠卿之于安石是也”,持论颇中要旨。孝宗世庙一条,称成化之浊乱,武宗之放纵,非当时臣子所宜言。等等。此书对于治史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有《宝颜堂秘笈》(万历本、民国石印本)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皇明百家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皇明百家小说》本以及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

猜你喜欢

  • 春秋四传

    三十八卷。不著撰人,当为元人所作。前有杜预、何休、范宁、胡安国四序,卷首为《春秋纲领》,综述各家议论;然后为《春秋提要》,记载春秋大事;其次为《春秋列国图说》、《春秋二十国年表》、《春秋诸国兴废说》。

  • 校定今文孝经注

    一卷。元吴澄(1249-1333)撰。吴澄字幼清,晚字伯清,世称草庐先生,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元代理学家、学者。其学主张折衷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而偏近朱学。著有《易纂言》、《易纂言外翼》、《书纂

  • 黔南丛书

    六集,四十八种,附别集十三种。任可澄(1877-1945)等编。任可澄原名文,号志清。光绪年间举人。清末时曾创办学堂、组织宪政预备会等。1911年参与贵州独立,并任军政府枢密副院长,后任观察使、道尹等

  • 春秋义补注

    十二卷。清杨方达(详见《易学图说会通》)撰。孙嘉淦著《春秋义》(参见该条),后又自毁其版,而方达曾得孙氏奖掖,于是为之删补其文而成是书。此书于《春秋》“三传”多取《公羊》《穀梁》而排斥《左传》,于诸儒

  • 鹿洲公案

    二卷。清蓝鼎元(详见《平台纪略》)撰。记述其知普宁县时所审理案件始末,共计24篇。蓝鼎元号“鹿洲”,故名。有《鹿洲全集》本。

  • 群经纲纪考

    十六卷。清李滋然撰。李滋然,字命三,四川长寿(今长寿)人。生卒年不详。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至广东电白县知县。这部书作于宣统庚戌年(1910)。是书首载清德宗整顿学务要求读经的诏谕,次录张之洞

  • 元相臣传

    十二卷。明魏显国撰。显国情况见《历代相臣传》条。该书主要记元一代宰相之事迹,自耶律楚材至布延巴哈,共26人,各自为传,全抄《元史》原文,且前后凌乱倒置、脱误者甚多,故该书价值不大。

  • 古今奇闻类记

    十卷。明施显卿(约1567年前后在世)撰。施显卿,字纯甫,无锡人。生卒年均不详。官新昌县知县。著有《古今奇闻类记》十卷。这部书成于万历丙子年。材料多取于史传和稗官小说,也兼及明代的近事。内容分为天文、

  • 小重山房诗续录

    十二卷。清张祥河(1785-1862)撰。张祥河,字诗舲,甘肃华亭人。嘉庆举人,官至布政使、巡抚、刑部左侍郎。其人五岁入家塾,十二岁学诗,喜为古今体诗。致仕后宦迹几遍天下,历观山川名胜,辄以歌咏道其胸

  • 荆溪唱和诗

    一卷。明俞允文(1513-1579)编。俞允文,字仲蔚。初名允执。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中诸生。本书为嘉靖四十年(1561)年间,顾从义、姚昭、董宜阳、冯迁、朱察卿、姚遇、姚遂、沈明臣八人同游荆溪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