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张子全书

张子全书

十四卷。北宋张载(1020-1077)撰。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学者称横渠先生。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同知太常礼院。因是关中人,其学派称“关学”。为宋理学四大学派之一,与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并称“周、张、程、朱”。张载在政治上主张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以缓和土地问题的矛盾,均贫富有利于民。在哲学上,张载提出“太虚”为万物之本的观点。他说:“气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絪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正蒙·太和篇》)。又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载所谓的“太虚”就是气,世界没有“虚无”的本体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以为“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又认为“万物皆有理”,“理只天道”,“事无大小,皆有道在期间”,并以“众人之心同一”为义理,而“天下义理,只容有一个是,无两个是”(参见《太和》)。在社会观上,主张通变,“变而通之以尽利”,“功业见乎变”。在认识论上,主张穷理尽性,以为“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又以客观事物作为认识的来源,主张“人本无心。因物为心”。张载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同程、朱唯心主义理学在思想体系上截然不同。他的学派,是宋代理学中的唯物主义的学派,对后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后人将其《西蒙》、《正蒙》、《礼说》、《易说》、《语录》等编为《张子全书》,《附录》一卷。通行的《张子全书》中《东铭》、《西铭》、《正蒙》为一至三卷,《经学理窟》为四至八卷,《易说》,为九至十一卷,《语录》为十二卷,《文集》为十三卷。《正蒙》是张载的最为重要的著作,原来只是数万言,而其弟子苏炳将这部书分为十七篇,相续成为今存本的样子。这是一部哲学著作,它与《西铭》、《易说》构成了张载的哲学体系。《经学理窟》,是反映张载社会思想的著作,他不讲理学而讲《周礼》,把井田、宗法等改良思想都写在这部书中。《张子语录》是他讲学的语录,其中哲学、政治、伦理思想都有反映。张载的著作在流传中有存有佚。《诗说》、《孟子解》、《春秋说》等,史志皆有著录,其中的《孟子解》、《春秋说》宋代的晁公武曾亲自读过,现已佚传。据朱熹《近思录》所引用张载的书目有《正蒙》、《文集》、《易说》、《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说》、《语录》七种,其中史志没有著录的有《礼乐说》、《论语说》二种,说明这二部著作早在南宋末已经佚亡不传。《易说》、《经学理窟》、《祭礼》、《孟子解》四部书,诸志著录卷数不尽相同。这说明张载的著作版本不同,流传得也广。如《易说》,《宋史·艺文志》著录十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三卷,可见,宋代社会上就流传着《易说》的十卷或三卷的两种本子。现存的张载著作的卷数除个别的《正蒙》有单行八卷本之外,其余的皆为《张子全书》或《张子抄释》中的卷、篇数。张载的著作,有的是自己写的,有的是后人搜集的,有的是后人编纂的。《横渠先生语录》就是宋人搜集并刊刻。《经学理窟》据晁公武所见本有题金华先生,以及内容似语录,并混有程颐语录,可见也是宋人搜集的。《张子全书》通行本是何时、何人编辑问题,《四库提要》曾记载:“此本不知何人所编。”张岱年考证为明万历间沈自彰编纂的,此说可信。但后来《张子全书》诸本又不尽相同,有的是尊沈本,有的则把朱熹注的《西铭》《正蒙》编入全集,通称朱熹本。至于开始搜集《张子全书》或《张子抄释》的是元吴澄,因为元虞集作吴澄《行状》时曾说过:澄“校张子之书,契《东西铭》于篇首,而《正蒙》次之。”这种编次既与《张子全书》或《张子抄释》相似,说明《张子全书》或《张子抄释》早在元代就有人编纂,并非起自明代沈自彰或吕楠,可惜吴澄本诸志皆未著录,早已佚失。其版本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沈自彰凤翔府官刻本为最早刻本《国学基本丛书》排印本。清康熙元年(1662)李月桂刻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中华书局排印、缩印《四部备要》本。其中明万历本,清初宫刻本,康熙本皆为善本。

猜你喜欢

  • 读礼丛钞十六种

    十六卷。清李辅耀编。李辅耀,生卒年不详,字幼梅,湖南湘阴人,同治庚午(1870年)优贡,光绪丙子副贡,官浙江候补道。事母至孝,当他的母亲徐氏去世守丧时,哀痛倍至,而动辄以古礼行事。将母亲灵柩安葬在长沙

  • 新修齐东县志

    八卷。清余为霖修,郭国琦等纂。余为霖字惕区,江西金溪人,顺治八年(1651)举人,康熙二十年(1681)任齐东知县。考齐东志,创自明正德十一年知县肖敬谏,再修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知县刘希夔,此志

  • 吴越顺存集、外集

    《正集》三卷,《外集》一卷,并清吴允嘉撰。吴允嘉字志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除本书外,尚著有《浮梁陶政志、景镇旧事》一书,记载景德镇瓷器。《吴越顺存集、外集》记载五代十国时吴越王

  • 尚书注

    一卷。汉马融(79-166年)撰,清王谟辑。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文学家,桓帝时曾任南郡太守。他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门徒常有数百千人,著名的经学家卢

  • 典试浙江纪程草

    一卷。《浙省还辕纪游草》一卷。清宝鋆(生卒年未详)撰。宝鋆,字锐卿,号佩蘅。镶白旗满洲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由礼部主事迁侍讲,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谥文靖。著有《奉使三音诺彦纪程草》、《塞上吟》

  • 巴山七种

    二十二卷。清王侃撰。王侃字迟士,西川温江(今属四川省)人,生卒年不详。以贡授州判,不就。著作除本书所收外,尚有《治官记异》、《字通》。《巴山七种》目次为《皇朝冠服志》二卷、《治平要术》一卷、《放言》二

  • 包孝肃奏议

    十卷。宋包拯撰。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防御契丹,历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等职,改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幸大臣,迁

  • 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

    各一卷。明曹端撰,其生卒年不详。曹端字正夫,号月川,渑池(河南省渑池县)人。永乐戊子举人,官霍州学正,后改蒲州。史称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为要。读《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曰:“道在是矣。”周

  • 耻躬堂文集

    二十卷。清王命岳(约1610-1668)撰。王命岳,字耻古,晋江(今福建厦门)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累官至刑部给事中。有《耻躬堂文集》。是集为王命岳诗文合集。凡二十卷,文十九卷,诗一卷。集中

  • 郑氏丧服变除

    一卷。汉郑玄(详见《周易注》)撰,清马国翰辑。是编如父为长子,不徒跣,不歠粥,与戴德《丧服变除》相合。臣为君,不笄纚,不徒跣,与戴称笄纚不同。妻为夫妾为君,不徒跣,不极上衽,与戴称扱上衽异。子为父斩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