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广雅疏证

广雅疏证

二十卷。前十八卷为清王念孙著,后二卷署“引之述”,盖念孙存其子习业之说。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又作石渠),江苏高邮县人。清代著名学者,精音韵、文字、训诂之学。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入四库全书馆,任篆隶分校官。累官至永定河道。少受业于休宁戴震。《广雅疏证》外,尚撰《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二卷、《读书杂志》八十二卷、《说文解字校勘记残稿》二卷、《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疏证》若干卷、《别国方言疏证补》一卷、《释大》一卷、《王氏读说文记》等书,均传于世。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念孙子。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讲,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简。少受庭训,精音韵、文字、训诂之学。尚著《经义述闻》十五卷、《经传释词》十卷、《字典考证》三十六卷、《春秋名字解诂》二卷等,均传于世。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曰:“戴门后学,名家甚众,而最能光大其业者,莫如金坛段玉裁、高邮王念孙及念孙子引之,故世称‘戴段二王’焉。”阮元《王石臞先生墓志铭》曰:“先生初从戴东原氏受声音、文字、训诂,遂通《尔雅》、《说文》,皆有撰述矣。继而余姚邵学士晋涵为《尔雅正义》,金坛段玉裁为《说文注》,先生遂不再为之,综其经学,纳入《广雅》,撰《广雅疏证》”(《揅经室续集》)。是书写作始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完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冬。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他又写作了著名的《广雅疏证自序》,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广雅疏证》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广雅》的证发阐释,又有超出《广雅》范围者,清焦循《读书三十二赞》谓“高邮王氏,郑许之亚。借张揖书,示人大路”。《疏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对《广雅》做了精审校勘。《广雅疏证·自序》曰:“是书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及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辄复随条补正,详举所由。”二、充实扩展了《广雅》的内容。《疏证》虽然是疏证《广雅》的,但其内容远非《广雅》所能包括,阮元曰:“此乃借张揖之书以纳诸说,实多张揖所未及知者”(《王石臞先生墓志铭》)。三、对《广雅》的错误,及通行之说的错误,时或加以匡正。四、揭示了《广雅》一书的部分体例。五、对《广雅》进行精审的疏通考证。王氏在疏通考证时,广泛搜集书证;对词义之间“相近”“相通”现象加以深刻阐发;并对语词相反为义现象提出新见解,认为反训原于“相反相因”;对连语的性质有所认识,一改前代训诂学者拆骈为单的传统,从语音入手,把双音连语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认识到一个连语往往写法多种,对这类词审音则涣然冰释,泥形则诘屈难通;对某些事物称名的理据进行探索,提出若干很有价值的说法;王氏以声音通训诂,往往破字立训,申明通假关系,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如《释诂》:“轸……,方也。”《疏证》曰:“轸与畛通,与域通。”案:“轸”字,戴、段、姚诸人皆不得其解,至王氏破字立训方得确诂,“轸”为“畛”之借字,“畛”为“井田间陌也”(《说文》),引申为“田界”,再引申为“旁侧”之“方”也。《广韵》中“”“域”同音,“轸”即“畛域”。畛域义为旁侧、边际,故《庄子·秋水篇》云:“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无所畛域”即“无穷”也。《广雅疏证》受到学者的极高赞誉,书还在撰写时,清代著名学者卢文弨就写信给王念孙,计划刊印已成的前几卷。书成之后,更是名满天下,许多人把它比作郦道元的《水经注》,认为《疏证》较《广雅》更有价值。段玉裁《广雅疏证序》云:“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怀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己矣。”为《广雅》作注是困难的工作,清桂馥曾经指出:“治《广雅》难于《尔雅》。《尔雅》主释经,多正训;《广雅》博及群书,多异义,一;《尔雅》有孙、郭诸旧说;《广雅》惟曹音,二;《尔雅》为训诂家征引,兼有陆氏《释文》;《广雅》散见者少,无善本可据,三也。此非专且久,不易可了”(《广雅疏义序》)。王氏在困难的情况下,所以取得卓越成绩,除了他个人深厚的学养外,采用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云:“然则诸公曷为能有此成绩耶?一言以蔽之曰:用科学的研究法而已。试细读王氏父子之著述,最能表现此等精神。”梁氏概括其治学之法为六步骤:一曰注意、二曰虚己、三曰立说、四曰搜证、五曰断案、六曰推论。王氏研究方法亦有不足之处,赵振铎《读〈广雅疏证〉》(《中国语文》1979.4)指出其缺点有三:一、术语含混,概念不明;二、缺乏用例,解说尚有不当;三、校勘补正,不尽中肯。《广雅疏证》于嘉庆元年(1796年)完成以后,不久即有刻本问世,先后有家刻、《清经解》、淮南书局、《畿辅丛书》等刊本;又有《四部备要》本,系以家刻本排印;《丛书集成》本,系以《畿辅丛书》本排印;中华书局有1983年影印本,是本据嘉庆年间王氏家刻本,参酌淮南书局和《畿辅丛书》本,由钟宇讯点较,并把王氏《广雅疏证补正》、曹宪《博雅音》附录于后。

猜你喜欢

  • 司马法直解

    一卷。明刘寅撰。刘寅所注兵书皆名曰《直解》,《尉缭子直解》、《黄石公三略直解》有著录。刘氏注此书缘起,其自序云:“是书言辞古简而义深,中间又有阙文误字,儒家多不经意,学者由是不得其说,今姑为之《直解》

  • 高密县志

    ①十卷。清张浩修,张寅威等纂。张浩,会稽人,吏员出身,康熙四十四年(1705)任高密知县。在任期间,从政廉洁自守,于邑中多有建设。《高密县志》,在明嘉靖、万历时,曾两次纂修,入清以后,各县均重修邑乘,

  • 明大政纂要

    六十卷,明谭希思撰。希思,茶陵人,万历甲戌进士,官至四川巡抚。是书所记,自洪武元年(1368)至隆庆六年(1572)凡大事皆编年记载,每帝皆有论赞。卷首载万历己未修撰韩敬序,云:“侍御方壶刘公,持斧畿

  • 历代车战叙略

    一卷。清张泰交撰。泰交字洎谷,阳城(今属山西)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累官至浙江巡抚。考此书所载,皆本于宋代章如愚《山堂考索》后集“兵制”所载之文,稍加增益,汇成一书而已,而“别

  • 禹贡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

  • 中国医学大成

    十三集。民国曹炳章辑。该书分类收辑唐代以来医学著作,以明清著作为多。十三集每集一类,有的大类内再小类。第一集医经类、第二集药物类、第三集诊断类、第四集方剂类、第五集通治类、第六集外感病类、第七集内科类

  • 经学初程

    一卷。廖平、吴之英同撰。之英四川名山县人。光绪优贡,任灌县训导,又主讲成都尊经书院。吴之英于经史历算无所不通,也是清末蜀中通儒,吴之英读书时就以经术名世,均能独索精研,别辟蹊径,与廖平同为湘潭王闿运主

  • 天台山记

    一卷。原题方瀛等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徐灵府撰。徐灵府,字名征,自号默希子,钱塘(今杭州)人。唐道士。元和十年,自衡岳移居台岭。此书则成于宝历初年。《天台山记》古逸丛书本,共一卷。其谓天台山即桐

  • 藤阴札记

    无卷数。清孙承泽(生卒年不详)撰。孙承泽字耳北,号北海,益都(今属山东)人。明崇祯进士,任给事中。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为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著有《明辨录》、《学约续编》、《考正晚年定论》

  • 周易图说

    二卷。元钱义方(生卒年不详)撰。义方字子宜,湖州(今属浙江)人。尝举进士,其仕履不详。该书成于至正六年(1346)。上卷列7图,下卷20图。认为《河图》是作《易》之本,非兼取《洛书》。复认为朱熹《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