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墨子间诂

墨子间诂

十五卷。清孙诒让(1848-1908)撰。诒让一生著述颇富,曾著《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名原》、《古籀馀论》、《尚书骈枝》、《周书斟补》等。《墨子间诂》是孙诒让在前代及同辈十余位清代学者所做的《墨子》校注的基础上完成的。孙氏以华本为底本,以明刊道藏本、明吴宽写本、顾千里校道藏本及日本宝历间仿刻明茅坤本相校,同时吸取王念孙、王引之、洪颐煊、俞曲园、戴望诸家的研究成果。正如俞曲园在《墨子·序》中所说:“瑞安孙诒让仲容,乃集诸说之大成,著《墨子间诂》。凡诸家之说,是者从之,非者正之,阙略者补之。至《经说》及《备城门》以下诸篇,尤不易读。整份剔蠹,脉摘无遗。旁行之文,尽还旧观。讹夺之处,咸秩无紊。盖自有《墨子》以来,未有此书也。”《墨子间诂》所以有这样高的学术价值,是与孙诒让对周礼的研究以及精通文字音韵学有关的。孙诒让精研古文字,《墨子间诂》恰恰得力于孙诒让的古文字常识。黄绍箕称:“先生此书……推篆籀隶楷之迁变以刊正讹文”。如《耕柱篇》:“鼎成四足而方”的“四足”,诸本均作“三足”。王念孙云:“‘三足’本作‘四足’。此后人习闻鼎三足之说而不知古鼎有四足者,遂以意改之也。《艺文类聚》、《广川书跋》、《玉海》引此皆作‘四足’。博古图所载商周鼎四足者甚多,未必皆属无稽”。孙诒让从王氏之说,但又进一步从古文字角度加以考证,指出:“此书多古字,旧本盖作“二二足”,故讹为三”。黄绍箕又指出,孙氏《墨子间诂》“援声类以订误读。”通声类以校古书,是凡校书者所当晓,《墨子间诂》一书以音声订正讹误之处尤为精审。墨家学说自汉以后历一千五百余年,研读者寥寥可数。清中叶后,注家迭起,至孙诒让始成《墨子间诂》,这不仅是孙氏个人学力所致,更是时代的产物。孙诒让研究《墨子》,已不局限于以诸子证儒家经典,而是重视《墨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他是一位爱国学者,面对着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由蚕食我国进而势欲鲸吞的危机,他深为忧虑。俞曲园在《墨子·序》中指出:“近世西学中,光学重学,或言皆出于《墨子》,然则其备梯备突备穴诸法,或即泰西机器之权舆乎?嗟乎!今天下一大战国也。以孟子反本一言为主,而以墨子之书辅之,当足以安内而攘外乎?勿谓仲容之为此书,穷年兀兀,徒敝精神于无用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孙诒让整理《墨子》,于《墨经》及城守诸篇尤为费心血,孙氏自称“尤私心所窃自喜”,这个事实的确表明孙诒让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刺激下,希望有志之士能够致力于发扬中华民族自己的科学传统。但是他与当时那些荒唐地把西方科学技术归源于墨子,把冉有推为西方几何学传祖,借国粹以抵制新学的顽固派,是不同的。一方面,孙诒让热心整理国故,另一方面他也热心提倡学习西方科学。《墨子间诂》传世刊本为清宣统庚戌重定本,这种本子以后又有上海涵芬楼影印本。此次点校以宣统庚戌重定本为底本,校以扫叶山房石印本、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凡明显的刊刻错误据不同版本改正者不出校语。对孙氏所引各书文字,均据原书对勘,择善而从,并出校语。点校本书的任务在于尽可能准确地恢复《墨子间诂》的原貌,而不在于校正孙诒让本人所做的误校误释。曹镜初、王壬秋、吴挚甫、王树楠、刘师培、陶鸿庆、尹桐阳等人的《墨子》校注,均有《墨子间诂》不及之处。特别是张仲如的《墨子间诂笺》、李笠的《墨子间诂校补》、刘再庚的《续墨子间诂》,更是直接补正《墨子间诂》的缺误的。

猜你喜欢

  • 元晏斋困思抄

    三卷。明孙慎行撰。慎行字闻斯,武进(今江苏武进)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此书乃作者自万历三十八至四十二年(1610-1614)积年抄存,颇多心得,但也不无标新立异之

  • 德清县志

    十卷。清侯元棐修,王振孙等纂。侯元棐,赐进士文林郎,知德清县事。《德清县志》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卷一至卷二为舆地考,列目十三。卷三宫室考,列目十一。卷四食货考,列目八。法制考,列目五。卷五职官

  • 婺贤文轨

    四卷。《拾遗》一卷。明戚雄编。戚雄字世英,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监察御使。戚雄以赵鹤所编《金华文统》弃取不当而编本书,乃取其乡先辈潘良贵、范浚、吕祖谦、陈亮、唐

  • 论语参注

    二十卷。清崔暕撰。崔暕字晦贞,长沙人。是编备载朱子之集注,以相发明,复附以己见,以折衷讹异,其例先列朱注原文,自说则以“参注”二字别之,其中瑕瑜互见。所作参注大都意在救时,一以正人心为主。该书有光绪十

  • 诗经诠义

    正文十二卷,卷首一卷,卷末二卷。清汪绂撰。绂字灿人,安徽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卒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精于经学,有《春秋集》、《礼记章句或问》、《乐经律吕通解》

  • 周易浅玩

    二卷。清李宗澳撰。李宗澳,临川人。此书上卷为上经,下卷为下经,在诠释经文时,仿程传体例,只释六十四卦。李氏治易,反对抄袭旧解、陈陈相因的做法,因而在经说中能够直抒己见,不尽循旧诂。如在解释“同人伏戎于

  • 杨黄门奏疏

    无卷数。清杨雍建撰。杨雍建(1631-1704),清浙江海宁人。字自西,一字以斋。顺治乙未(1655)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召授兵科给事中,陈广东八害,皆切中时弊,历三垣三载,疏前后三十上,曾一日而上

  • 亭林先生同志赠言

    一卷。明末清初顾炎武(1613-1682)著,沈岱瞻(生卒年均不详)辑。沈岱瞻字瞻,淞南(今属江苏)人,约康熙时人。顾炎武死后,当时知识分子群体中以王猷定、顾有孝、陆圻、王锡阐、吴任臣、戴笠等21人为

  • 通诂

    二卷。清李调元撰。调元生平见“奇字名”。是编前有自序,其述是编缘起云:例仿《尔雅》,义取《释名》,立言必简而该,疏注必雅而典。好学者或偶而失之,善忘者可俯而拾也。篇分二十,卷厘上下。虽小学要必归于适用

  • 丰阳集

    十二卷。明冯皋谟(约1565年前后在世)撰。冯皋谟,字明卿,浙江海盐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福建布政司参政。是集凡十二卷。诗四卷,文八卷。冯皋谟诗文虽有浮声,但似有不足。据许闻造所撰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