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增修欧氏几何

增修欧氏几何

五卷,附四卷。清曹汝英(生卒年不详)撰。曹汝英,字粲三,广东番禺(今番禹)人。著有《直方大斋数学上编》十四卷(1903),《直方大斋数学上编附卷》二卷(1904),《直方大斋数学中编》四卷(1907),《算学杂识》十卷(1898),《普通数学教科书》六册(1906)。《增修欧氏几何》为介绍西方几何学的普及读物,此书五卷即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五卷内容。在卷一的开头有一段文字,似为全书前言,曹汝英谈及增修之目的:“欧氏之书,既论各种之形兼言数理,则一切度皆赅无矣。然欧氏所论数理,词旨幽深,非初学者所当务急。故泰西学生之习欧几里得者,止习前六卷〔第五卷亦有不习者〕及第十一卷而已。其余各卷所论者姑舍,是又因书中间有奥晦之词,且不能容括今日新理,故又增修之,以期利便初学,意至善也。今不揣简陋,师其法,以辑引编,题曰《增修欧氏几何》。”在书中,曹汝英增加了大量“原书未有之题”,同时还对其作必要的删节。对于原书的“界说”、“公论”均作了改动。如直线界说:“诸点所引之方向处处相同,则所成之线为直线”;平面界说:“面内任取两点,若以两点为界之直线恒贴面上,则此面为平面。”徐光启、利玛窦的译本的平面界说为:“平面二面平在界之内”,显然不及曹汝英的界说通俗易懂。还有曹汝英的圆的界说:“圆为平面形,以一线为界,自界到圆之中处作直线俱等。”圆径与半径界说:“过圆心作直线两端抵周者为圆径,自圆心至圆周之直线为半径。”平行线界说:“两直线同在平面内将两端引长至无穷不相离亦不相遇为平行线”。从以上所引卷一的部分界说可知曹汝英为了利便初学,对原界说作了较大的改动,增加了不少解释性的语言。在徐、利译本中有“公论”十九条,而曹汝英本只有公理十二条,他说:“据徐译本,本应有公理十九条,唯后七条近日西国几何教科书皆删去不读,故此编亦止列十二条。”对徐、利译本的文字叙述加以改动,变为用符号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叙述。《增修欧氏几何》中引用的符号有:“=”,“∥”、“L”(直角)、“∠”(角)、“⊥”(加)、“”(减)、“”(平行四边形)……,但字母未引用,仍以甲、乙、丙、……子、丑……代替。另一重大改动是将书中原来的题目分为:“一为求作之题,名曰法题;一为求证之题,名曰理题”,“然无论何种题,皆同一体裁,知其体裁,则作几何题时自不忙乱。”曹汝英对原书的增修主要是在附卷中,他所增之题,虽然绝大多数为西方初等几何书中所有者,但对中国人却是新颖的内容。如附卷一第一款“反求法”(即逆推法):“若将题目所求之事权作已知,反推题目所设之事,或推前之所学有何义理,与所设之事相关,则名曰反求。当反求时或须征引旧题或须作图,必谨记之。俟推得所设之事,或推得相关之理,乃反其次序,而顺列之,即得正求之法。”曹汝英认为:“反求法虽不能谓之定法,然法题往往可用此法求之,亦聊胜于无法也。”并列举理、法各一题说明反求法的应用。当代中算史家李迪认为:“这是首次在中国的数学文献上见到的有关逆推法的详细文字记载。”在附卷三第十题是“西姆松线”:“圆内有切界三边形,若于圆界上任取一点作垂线与三边正交,或与三边引长正交,则三垂线之端必同居一直线内。”在证完此题后曹汝英加注:“上圆戊庚线,西人称为子点至甲乙丙形之鲜氏线,此题乃鲜姆逊所立,因以其名名此线也。”附卷四第五题是著名的“九点圆”问题:“三角形从三角至对边各作垂线相交于正心点,次将正心点至三角之线各两平分之,则所分三点及三垂线之端并原三角形各边中点必同居一圆之界。”在附卷一第九款和附卷三第五款专门讨论轨迹问题,在说明轨迹内容的基础上曹汝英给出了轨迹定义:“无论直线曲线,若线内诸点恒与所设情节相符,而线外之点皆不相符者,购此线名‘点之公界线’。”“求公界线之题,大率分(甲)(乙)两级作之”,先按条件作出“公界线何在”,再证“公界线内无论何点皆与所设情节相符”。以上所引用诸项,均系首次见于中文文献。值得注意的是,在卷五第三定义后曹汝英解释了“几何”,他认为:“几何二字有两解,其一即若干之谓,此人人知者;其一乃任何度之谓,此则稍不易明者”。对著名的第五公设他认为:“此条公理,后人皆以为非极浅显,益尚有更浅之法可证其必相遇也。故学者暂可不相会之”。实际上这是独立不可证明的,欧氏几何正是以这条公理为特征。亦可知曹汝英尚不知非欧几何已经出现。对《增修欧氏几何》作出深入研究的是当代中算史家李迪的《曹汝英〈增修欧氏几何〉初论》(载《数学史研究文集第四辑》)。李迪认为:“《增修欧氏几何》一书,尽管内容是很浅显的初等平面几何学,可是却包括了不少对当时中国来说是很新颖的问题和思想,在《几何原本》研究史上应适当提及。总的来看,曹汝英的工作还是有意义的,值得肯定。”《增修欧氏几何》的版本有清刻朱印本六册本。

猜你喜欢

  • 周易象训

    十二卷。清姚球撰。姚球字颐真,无锡(今属江苏)人。姚球在凡例中说他在辛未年二十七岁时才读《周易》。二十余年间他见到的注疏有一百三四十部。此书虽用古本分十二篇,但篇数迥异。其分《象传》于爻传之外,本于宋

  • 范文正公奏议

    二卷;书牍一卷;范忠宣公奏议二卷,明范惟一编。范惟一是范仲淹的第十六世孙,曾任湖广按察司佥事。该书卷首题有朱希周、孙承恩、文征明、陆师道同校,前后无序跋,只在文正奏议前有韩琦的旧序一篇。清代康熙年间由

  • 魏三体石经遗字考

    (嘉庆十一年金陵刻本)。清孙星衍(1753-1818)撰。星衍字伯渊,一字渊如,号季述,又号芳茂山人。清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著名训诂学家。曾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官至山东督粮道。精研经史文字音韵训

  • 玩梅亭诗集

    二卷。明柴惟道(约1624年前后在世)撰。柴惟道,字允中,号白岩山人,浙江严州(今建德等地)人。生卒年不详。是集前有原序,序自称山人以才不遇,而所抱有以自乐。游公卿间,泊然无所求,乃称其高。四库编者认

  • 圣求词

    一卷。宋吕滨老撰。吕滨老字圣求,嘉兴(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陈振孙《书录解题》作吕渭老;据嘉定五年(1212)赵师序,亦作滨老。二字形似,取义亦同,未详孰确。吕滨老在北宋末颇以诗名,赵师提及的《忧

  • 刘子诗

    二卷。明刘伯生撰。伯生,字性甫,号大鹤。湖北孝感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官南吏部郎中,以多病投劾归田卒。著有《素有素言》二卷、《易履》五卷,与诗集二卷合称“刘子三书”。此编上卷

  • 绘林题识

    一卷。明汪显节编。汪显节生卒年与事迹不详。书名“绘林题识”,绘林是指万历年间秀水人周履靖钩摹古画勒于石,题曰“绘林”。一时文人多有题识,所以称“题识”。此书是汪显节将绘林及其题识汇集成书,共二十四人,

  • 礼记卢氏注

    一卷。汉卢植撰,清马国翰辑。此书中如《檀弓》子游趋而就客位注,应当附属后文夫入门右下,《月令》止狱讼注,乃趣刑狱毋留有罪注。《文王世子》小乐正学于大胥赞之注、胥鼓南注,应当并入《王制》。《玉藻》于大夫

  • 万国公法

    四卷。美国Wheaton撰,美国William Martin译。Wheaton,美外交官,撰有《欧美国际法进化史》、《国际法大纲》。William,译名丁韪良,基督教传教士,清道光三十年(1850)来

  • 游燕集

    二卷。小草斋稿一卷。明谢肇淛(1567-1624)撰。肇淛字在杭,福建长乐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南京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兵部郎中。历云南参政、广西按察使、布政使。著有《北河纪》、《纪余》